1. 主页 > 血脉觉醒 >

为什么要读历史?董宇辉的一席话,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深柳读书堂图

而今日,我们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工匠为目标的教育,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对于如何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统统漠不关心。

这种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传授,却从来不会告诉我们,这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要深入思考,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历史又能得到什么。

学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性。历史中记载着过去几千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面对时代和人生的千百种不同选择,从这里我们才能明白人性到底是什么。

学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启发智慧,把古人的人生作为磨刀石,砥砺我们头脑中名为“智慧”的那把刀。

当遇到人生难关的时候,我们绝对不是历史上第一个碰到这个难题的人。

在过去,一定有无数人面对过今天的我们面临着的难关。他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他们如何跨越这些难关,才是我们要从历史中真正学会的东西。

禹王治水图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每个人一生可以不读任何书,却不能不读历史。不读历史,你根本想象不到史书上冷冰冰带过的名字,背后有多精彩。”

近两年来,新东方带货主播董宇辉以一场场满载历史文化知识的带货直播火爆全网,引发无数人的“追更”热潮,才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枯燥”的历史也能这样动人心弦!

历史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这么多人在已经远离校园教育这么多年后,还能如此“上头”?

学历史究竟又有什么用?

董宇辉在直播中分享到: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其实有一句话大家可能听过,叫做‘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当一个民族忘记历史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忘记了自己的文化传承,也忘记了自己的历史根基,当然最后也会失去它的存在的意义。

我相信我们对历史上的爱恨情仇和起起落落永远都铭记于心,那是因为我们记得来时走过的路,所以一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精彩的历史典故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苦于不得门径,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被艰涩的古文和枯燥史书吓退。

千里江山图

80年前,上海光华大学有一位中国史教授深受学生欢迎。有学生回忆他上课的样子:

“常在讲台上来回踱步,眼望天边,用常州口音的普通话谈论史事兴衰、沧桑巨变,夹叙夹议,爱憎分明。在谈到外敌侵凌华夏时,一种民族的正义感溢于眉睫,流露出一股浩然的正气。”

这位民国大师23岁才开始钻研历史,他没上过一天大学,却通读《二十四史》三遍之多。

他一生中笔耕不辍,成为了著作等身的史学大家,更能贯通史学各领域,写出我国第一部白话文中国史。

他在《中国历史常识》一书的绪论中说: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

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

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

他就是吕思勉,我国近代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将他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前辈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像

吕思勉生于1884年,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影响贯穿其童年,国家所受的外侮欺凌激发了他对家国、对民族的热忱。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做刀。”

23岁起,吕思勉便投身历史的研究、教学与著述中,数十年笔耕不辍,留下了近千万字的丰富学术资料。

吕思勉一生曾写下《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代文学》《先秦学术概论》等诸多学术专著,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乃至经学、文字学等领域建树颇深,创造了中国现代史学的三个“中国之最”——治学最勤、著作最富、研究领域最广。

是中国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都贡献卓著的历史学家。

正因为吕思勉本人自学成才、肯下苦工,因此尤其重视历史的普及教育,也懂得如何带领学生走上史学门径。

也正因为他有着深厚家国情怀,才能汇聚一腔正气、一生学识,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留下一部足以长久传承,能使人人读懂、人人了解本国历史的通史佳作。

在《中国历史常识》的自序中,吕思勉写道:

“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亦颇可作一般读物。”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说:

“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的《白话本国史》。”

钱穆、严耕望等史学家推重

了解中国历史不可逾越的经典读物

《中国历史常识》作者吕思勉,是易中天最为推崇的史学大师。他在写作《易中天品三国》时,就多次提到了吕思勉的史学著作与观点。

民国史学大师钱穆曾是吕思勉的学生,他讲过这样一件课堂趣事:

在一次考试中,吕思勉一共出了四题,每题占二十五分。钱穆尤其擅长其中一题,下笔不休,忘记了时间,最终只答出这一题。

但是,作为教师的吕思勉却并未死板地扣去分数,反而认真阅读了钱穆作答的内容,并在卷后附上了好几张纸仔细批阅。最终也因为认可钱穆对这一问题深入透辟的见解,给出了75分的高分。

在教学中,吕思勉不强调背诵记忆,而重视灵活运用史料、透彻分析、严谨论述的风格可见一斑。这种治学风格也同样渗透在他的著作之中。

村童闹学图

《中国历史常识》是吕思勉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首部白话文中国通史。

底本取吕思勉在上海光华大学授课所用的中国政治史讲义修订,以便将史学大师的精深学养与高远眼光传递给每一位读者。

在《中国历史常识》中,吕思勉以流畅简洁的语言,详略得当的历史叙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中国五千历史宏卷,并将其中复杂的政治社会变局剥茧抽丝,一一理清,非常适合所有想要了解中国悠久历史的读者。

他从考古证据和神话记载入手,剖析远古时代的民族起源真相;又从卷帙浩繁的史籍文献入手,剖析历朝历代的人物成败、政治兴衰;并冷静地叙述自身亲历的民国改革,表达出对中华民族未来的热望。

伏羲女娲像

本书自民国问世以来,风行海内外已近百年,受到了一众史学专家、历史学习者的推重,被誉为最适宜自学的历史读物,助力数代人成功入门中国历史。

此次再版新修,不仅采用小开本印刷,方便读者随身携带,随时取读,更是为全书附上了70+精美插图,以图说史,消除读者对于历史的陌生感。

不仅如此,我们还附上了吕思勉先生数十年教学研究经验凝结成的读书、治史指导。从入门到进阶,从知识到方法,一本书全部包含!

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往往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智慧与英雄事迹,这些共同记忆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千百年来的种种兴亡成败,更是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教训和启发,拔高了我们的格局与眼界。

斯人已矣,但其学养与精神传承下来,汇集成册,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重回民国大师的课堂。一本《中国历史常识》在手,无障碍入门中国史,轻松把握历史的逻辑!

只要用对方法,历史就将是无穷智慧的宝库,是无穷力量的来源。

互动时间

"

学历史究竟有什么用?你是怎么看的?

"

我们将在留言中抽取一位

最走心分享读者送出

吕思勉

《中国历史常识》一本

内容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