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血脉觉醒 >

小米跳代命名策略背后的品牌困境:从跳过7到跳过16的市场口碑变迁

雷军为小米17系列定调:“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这一表态彰显了小米冲击高端的决心,但也凸显了品牌对标的争议性。

配置方面,小米17系列确实展现出强劲实力:标准版搭载6.3英寸1.5K OLED屏幕,电池容量预计高达7000mAh,支持100W有线快充与50W无线快充。

Pro Max版本更是首次采用副屏设计,搭载高通新一代骁龙旗舰芯片,在硬件参数上已不逊色于业内顶尖水平。

3、不同反响,2018年与2025年的舆论对比

回顾2018年小米跳过7直接发布8时,市场反响相对平和。当时多数用户接受了“八周年纪念”的解释,讨论更多聚焦在产品本身而非命名策略。

七年过去,为什么类似的命名操作会引发如此不同的反响?

市场环境已大不相同。2018年小米市场份额相对较小,处于追赶者位置;而2025年小米已稳居“全球市场份额第三”,自然承受更多审视目光。

消费者对品牌的期望值也大幅提升。随着小米产品价格上探高端市场,消费者不仅要求硬件配置,更关注品牌信誉、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4、口碑下滑,小米的信任危机与内部管理

近期小米确实面临一系列挑战,可能影响了公众对品牌的观感。

汽车业务方面,9月初多位YU7车主发现新车玻璃上有“测试车”字样的残留痕迹,引发了对小米汽车质量的质疑。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迅速回应解释这是工厂抽检流程中静电贴留下的痕迹,但未能完全平息争议。

人事震动同样引发关注。9月8日,小米突然宣布辞退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Redmi品牌总经理王腾,理由是其“泄露公司机密信息”及“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产品质量问题也不时出现。2025年5月,小米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陷入虚假宣传风波。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关于小米汽车的投诉高达1610条。

这些事件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小米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是否忽视了质量管控和内部治理?

5、战略思考,命名背后的品牌焦虑与高端化困境

小米此次跳代命名争议,反映了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化道路上的普遍焦虑。

高端市场占有率仍然是小米需要面对的挑战。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6000元以上手机市场份额中,苹果占据了65.81%的绝对优势,华为拿下24.38%,小米则仅为2.81%。

小米试图通过命名对标的方式抢占用户心智,但这种策略是否有效值得商榷。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直在模仿,从不去超越”。

品牌高端化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建设,而非简单的命名策略或参数比拼。小米在研发投入上不惜重金——过去五年研发投入达到千亿级别,未来五年还将加码到2000亿,但这些投入如何转化为品牌溢价,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6、行业观察,手机命名的演变与消费者心理

手机命名策略一直是行业关注的重点。苹果从iPhone 3Gs到iPhone 6s,隔年加S命名,再到后来的数字系列连续命名,并没有完全固定的规则。

国产手机品牌在命名上经历了从跟随到创新的过程。早期多采用数字系列迭代,近年来则涌现出各种Pro、Ultra、Max等后缀,试图构建自己的产品体系。

消费者对命名策略的敏感度实际上反映了对品牌整体认知的变化。当品牌处于上升期时,非常规命名容易被接受;但当品牌遭遇信任危机时,任何非常规操作都会受到更严厉的审视。

7、前景展望,小米的未来之路

面对争议,小米需要做的可能不仅仅是命名调整。

产品质量与一致性是基础。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业务,小米都需要加强质量控制,确保宣传与实际体验的一致性。

内部管理与企业文化同样关键。建立规范的内部流程和保密制度,避免高管“泄密”成为营销手段,可能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

品牌建设与差异化则是长期课题。小米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高端化路径,而非简单对标竞争对手。构建独特的品牌价值和用户情感连接,才是高端化的核心。

正如一些分析所指出的,小米拥有规模优势和生态优势——IoT+服务生态在中国用户中有明显粘性,手机构建“人、车、家”生态的入口。这些优势如何转化为高端品牌价值,需要小米深入思考。

消费者或许不会记得:2018年跳过数字7的小米8,最终凭借性价比成为一代“钉子户”机型。

2025年,跳过16直接17的小米新旗舰,面临的挑战远超七年前。口碑下滑、竞争加剧、期待升高,这些因素都让小米的跳代策略充满风险。

品牌高端化不是数字游戏,而是信任积累的漫长过程。湿毛巾可以擦去玻璃上的测试车痕迹,但擦去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则需要更多诚意和努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