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的急诊科,走进来一位20岁的小伙子,嘴里还塞着一个5瓦的白炽灯泡。后来,医生折腾了20分钟,才用钳子把灯泡取出来。小伙子说,他就是好奇试一下,看看灯泡塞进嘴里后,能不能取出来,结果就悲剧了。那么,为什么说,灯泡不能随便塞进嘴里呢?
可能有人觉得,既然灯泡可以放进嘴里,肯定也能取出来。其实,他们都忽略了嘴巴的“开关逻辑”。我们的嘴巴能不能张大,全靠耳朵前面的“颞下颌关节”控制。
科学家发现,这个关节的最大开口角度是固定的。成年男性约35-40毫米,女性约30-35毫米,刚好能容纳一个普通的白炽灯泡。
而且,这个关节里藏着一个“关节盘”,垫在关节头和关节窝之间,负责缓冲和稳定。张嘴时,关节盘会跟着下颌骨向前滑动,才能实现最大开口。但是,灯泡进入口腔后,会顶住上颌骨和下颌骨,让关节盘无法回位,就像抽屉被东西卡住拉不动。
根据实验,当模拟灯泡顶住口腔时,颞下颌关节的活动范围会缩小40%,原本能打开40毫米的嘴巴,最多只能打开24毫米,根本够不到灯泡的取出空间。
再说了,放灯泡时,我们的咬肌、颞肌是“放松状态”,靠下颌骨向下运动打开嘴巴。不过拿灯泡时,需要这些肌肉收缩,让下颌骨向上、向后运动,才能缩小口腔空间,把灯泡“挤出来”。
展开全文
但是,灯泡的球形结构,会顶住舌头和上颚,让肌肉无法正常收缩,反而会因为紧张产生“反向发力”,把灯泡卡得更紧。
除了生理结构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科学家说,口腔里的唾液,会让灯泡表面变得光滑。放进去时,光滑的表面减少了和口腔黏膜的摩擦,很容易滑进去。可是,拿出来时,情况却完全相反。灯泡的球形表面,会和湿润的口腔黏膜形成“负压吸附”,就像湿玻璃贴在墙上一样,越用力拔,吸附力越强。
此外,唾液里的“黏蛋白”,会在灯泡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能让灯泡和口腔黏膜之间的空气被挤出,形成局部真空。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取出灯泡更是难上加难。
有人会问:现在都用LED灯泡了,是不是就没事了?
普通LED灯泡的直径,通常在20-30毫米,比白炽灯泡小,颞下颌关节不用打开到极限就能放进去,取出时的“卡壳”概率会低一些。
问题在于,LED灯泡的外壳多是塑料材质,表面有棱有角,虽然不容易破碎,但是棱角可能会勾住口腔黏膜或舌头,同样很难取出。
再说了,无论是白炽灯泡还是LED灯泡,都不是为“进入口腔” 设计的,它们的材质、结构等,都不符合人体口腔的安全标准。
所以说,不管是白炽灯泡还是LED灯泡,都别往嘴里放。记住,好奇可以,但是别挑战身体的“禁区”,不值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