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收购“半个英国”后,李嘉诚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调整自己的资产配置。
例如,2025年他计划出售巴拿马港口,以规避来自美国的压力,尽管这笔交易至今未定;同时,他也在减持欧洲电信基础设施,成功套现超过100亿欧元。
除了英国风电场和越南基建项目,李嘉诚还通过黄医药出售了上海的部分资产,将资金投入到创新药研发领域。
李嘉诚的一大关键决策就是逐步撤出中国大陆。自2013年以来,他逐渐抛售了上海的核心地产项目,比如上海东方汇经中心和中环中心,累计套现超过400亿港元。
当时,外界对李嘉诚的举动难以理解,唯有他自己看得更远。
李嘉诚有一条商业原则,那就是不贪心不赚最后一块铜板,这一原则使他能够理性地在高点套现。
随着英国脱欧的发生,以及基础设施垄断性的收益,李嘉诚的资产在英国和欧洲的回报远高于中国市场。
与巴菲特类似,李嘉诚坚持低负债的经营策略,确保能在危机时刻捡便宜。在新冠疫情期间,他出售了欧洲港口资产,为后续的投资,包括储能技术和东南亚基建,积攒了充足的资金。
从商人的角度来看,李嘉诚的投资无疑是成功的,但他不仅仅是商人。
从投资角度看,李嘉诚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尤其是在择时方面。欧洲债务危机、英国脱欧和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成为了李嘉诚的抄底机会,完美诠释了“恐惧时贪婪”的投资哲学。
李嘉诚的全球化投资布局也是他的商业特色之一。从香港到欧洲,再到东南亚,他的资产布局始终围绕着稳定的机会和安全的现金流。
李嘉诚的欧洲投资以及撤出中国,实际上是一次经典的全球化配置案例。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对市场周期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低负债的稳健财务策略。
尽管李嘉诚最近的争议不断,但从商业角度来看,他的战略不仅带来了资产增值,也为跨国企业提供了避险的范本。
然而,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企业家如何在逐利与爱国之间找到平衡,依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即使是像李嘉诚这样的商业巨头,也未必能够做到完美平衡,这表明这一问题比投资更为复杂。
虽然投资是没有国界的,但作为企业家,他们依然有自己的祖国。商业上的成功不应以损害国家利益为代价,李嘉诚在这一点上仍然有所不足。
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人,李超人名副其实,但在最重要的品质上,李嘉诚还是缺乏了一些东西。
从这一点来看,李嘉诚的成功也不完全完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