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萍讲述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6月23日,农业科学2015年第5期“农科讲坛(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阎萍作了题为“牦牛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的报告。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雷茂良、吴孔明,院党组成员、人事局局长魏琦出席报告会。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书杰、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许尚忠作为点评嘉宾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科技管理局副局长李新海主持。
阎萍围绕着牦牛产业发展现状、牦牛种质特性、牦牛育种科技创新成效,以及牦牛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了报告。报告让与会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牦牛及其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了阎萍研究员对牦牛育种科技创新工作的执着追求。
一提到牦牛,阎萍娓娓道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该地区具有辐射强、气温低、温差大、氧含量低等特点,牦牛可产肉、产毛,可骑可驼,可耕可驾,被誉为“高原之舟”,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在当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和经济学地位。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的生活伴侣、财富象征。
2007年阎萍主持完成的“大通牦牛新品种培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通牦牛是利用我国本土遗传资源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生产性能非常稳定,在同样条件下,它的产肉量提高20%,产毛量提高19%,繁殖性能提高11%;其他品种的牦牛冬季死亡率很高,大通牦牛不到1%,抗异性和适应性均很强,采食范围也比较广。 交流中,点评嘉宾对阎萍研究员作为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身材娇小,却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30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在草原上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对她21岁加入科研团队,坚持牦牛研究立足前辈积淀,带领科研团队,填补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的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院属京区各单位领导、青年职工代表、研究生院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一提到牦牛,阎萍娓娓道来。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该地区具有辐射强、气温低、温差大、氧含量低等特点,牦牛可产肉、产毛,可骑可驼,可耕可驾,被誉为“高原之舟”,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在当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和经济学地位。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的生活伴侣、财富象征。
2007年阎萍主持完成的“大通牦牛新品种培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通牦牛是利用我国本土遗传资源培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生产性能非常稳定,在同样条件下,它的产肉量提高20%,产毛量提高19%,繁殖性能提高11%;其他品种的牦牛冬季死亡率很高,大通牦牛不到1%,抗异性和适应性均很强,采食范围也比较广。 交流中,点评嘉宾对阎萍研究员作为一个女性科研工作者,身材娇小,却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30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把论文写在牧民家,把成果用在草原上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对她21岁加入科研团队,坚持牦牛研究立足前辈积淀,带领科研团队,填补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的工作业绩给予充分肯定。
院属京区各单位领导、青年职工代表、研究生院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