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讲坛走进西南大学
梅旭荣讲述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农业科技
12月22日,“农科讲坛”(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走进高校首场活动在西南大学举办。农业科学副院长梅旭荣做了题为“农业科技: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常勇教授主持。
梅旭荣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经济转型对新时代农业现代化提出的新需求,详细解读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实施路径。他指出,十九大提出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要求农业科技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多角度降低技术对外依存度,扭转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乡村振兴就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提高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实现产城融合、产村融合、产业融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路径变革。在农业科技自身需求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动植物潜能,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工水平,发展智能作业节本增效,充分发挥农业生态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作用,深化农业农村政策创设,培育培强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生态价值的核算方法与核算体系。
梅旭荣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他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中国必将重新崛起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而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前列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科技虽然在水稻生物学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大动物育种、设施园艺作物育种、合成药物、大型智能农业机械等领域还受制于人。我国农业还面临需求“量质双升”,资源“量质双缺”,食品安全隐患较多,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动力转换,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诸多挑战。
梅旭荣全面介绍了对未来农业科技创新谋篇布局的思考。他说,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是科学发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和投资的主体。以创新联盟的形式开展协同创新行动就是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机制创新,调整各类主体积极性,形成科研一盘棋、创新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的格局。当前联盟的协同创新主要聚焦学科技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区域产业持续发展、基础性长期性工作4个板块的任务。未来的农业科技将着力优化农业空间发展格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科技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技术、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技术,点绿成金,发挥农业生态服务功能。
梅旭荣就中国农科院和高校在农业科研方向上的优势、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交流,并鼓励大家不忘初心,积极投身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浪潮中。
据悉,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农业部、重庆市共建的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西南大学与农业科学在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合作密切。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园艺园林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柑桔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及研究生共400余人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