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仓禀实则天下安
文章来源: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张宁宁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07-08
拜读尹成杰主任的《粮安天下》,首先被打动的是回良玉副总理为其撰写的“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序,序中在回顾农村改革3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提出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改善农村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坚持中国特色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党和政府现在及未来须贯彻的政策方针。正是上述方针的坚定实施,使得我国在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粮食产量增长了4000多亿斤,2007年粮食产量再上10000亿斤台阶。可以自豪的说,我国用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6%左右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
尹成杰主任在《粮安天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全球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同时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以及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行了深刻剖析,严谨的文章结构、清晰的逻辑思路、以及思辨性极强的理论分析给我及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拜读此书,受益匪浅!
通过对《粮安天下》的阅读,本人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有了更深的感悟,民以食为天,仓禀实则天下安,粮食生产和储备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古往今来,百姓丰衣足食一直是仁人志士的理想,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大到“广积粮,缓称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战略资源关系江山社稷”,小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不可以看出粮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深刻道理。从“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原始氏族到如今“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盛世和谐,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与饥饿灾荒抗争的生活史,从春秋时期“初税亩”到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从“神农百草”到“袁隆平超级水稻”, 从“五谷杂粮”到“转基因食品”,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商品粮基地”无不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变化,但是从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正如书中所说,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显现,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粮市窥视已久,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手中有粮的情况下,做到长远手中有粮,确保长远稳定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自2006年9月至今,国际粮价飙升、国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普涨,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话题,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正确性、长久性。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出发,对待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居安思危,处丰虑歉,保持清醒头脑,怀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把粮食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必须长期正视的困难与挑战。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变化、存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势,积极探索新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粮油流通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市场保障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定义包括三项具体目标: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三个层次。
新的粮食安全强调了贸易的重要性,加入WTO以后,国内粮食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粮食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关税减让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冲击。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若进口农产品的配额增加,将造成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同时将减少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我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将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如上所述,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尽管在 WTO 框架下倡导最终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不能寄托在外国的粮食生产上,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保障我国 13 亿人的粮食安全。粮食不像其他工业产品,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消费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加之近几年国际反华势力的抬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立足于我国自己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上。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强化粮食扶植政策、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以及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和斗争中形成的粮食安危意识,蕴含着党和政府强农重粮的战略思想,蕴含着中国特色粮食储备流通格局。手中有粮,来自何方?来自强农惠农政策,来自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来自健全安全的国家粮食储备,来自我国传统的农村农户储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无从谈起。”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正朝多元化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膳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粮食安全对于现代农业来说仍是重中之重,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立足国内自给为主,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村耕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粮食应急预警体系,科学规划,稳定粮价,保障食品供应及完善食品检测安全体系,做到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确保粮食及食品安全。
尹成杰主任在《粮安天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全球粮食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同时对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以及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进行了深刻剖析,严谨的文章结构、清晰的逻辑思路、以及思辨性极强的理论分析给我及广大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拜读此书,受益匪浅!
通过对《粮安天下》的阅读,本人对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有了更深的感悟,民以食为天,仓禀实则天下安,粮食生产和储备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
古往今来,百姓丰衣足食一直是仁人志士的理想,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大到“广积粮,缓称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战略资源关系江山社稷”,小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不可以看出粮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揭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深刻道理。从“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原始氏族到如今“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盛世和谐,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与饥饿灾荒抗争的生活史,从春秋时期“初税亩”到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从“神农百草”到“袁隆平超级水稻”, 从“五谷杂粮”到“转基因食品”,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商品粮基地”无不可以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变化,但是从近几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变化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取得成效的同时面临一系列挑战。正如书中所说,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现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依赖粮食进口,决不能把饭碗放在别人手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显现,农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粮市窥视已久,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当前手中有粮的情况下,做到长远手中有粮,确保长远稳定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依然任重道远。
自2006年9月至今,国际粮价飙升、国内粮价持续大幅上涨,带动了新一轮的价格普涨,日益严峻的“粮荒”使许多贫穷国家民众面临饥饿威胁,不少国家也因此面临社会动荡的风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再一次成为了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话题,事实再一次充分证明了“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稳天下安”的重要性、正确性、长久性。因此,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粮情出发,对待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居安思危,处丰虑歉,保持清醒头脑,怀有忧患意识,这绝不是把粮食安全问题扩大化,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必须长期正视的困难与挑战。当前,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变化、存在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重新审势,积极探索新对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确保粮油流通规范有序、宏观调控有力、市场保障有效,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个定义包括三项具体目标: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的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食品的人都能获得食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三个层次。
新的粮食安全强调了贸易的重要性,加入WTO以后,国内粮食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粮食进口关税的逐步降低,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关税减让对粮食生产会产生一定冲击。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价格,若进口农产品的配额增加,将造成以种植业生产为主的农民收入下降,影响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同时将减少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我国自主实现粮食安全的难度加大,将引发国内粮食市场波动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如上所述,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尽管在 WTO 框架下倡导最终实现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不能寄托在外国的粮食生产上,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保障我国 13 亿人的粮食安全。粮食不像其他工业产品,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消费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加之近几年国际反华势力的抬头,粮食安全尤为重要,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立足于我国自己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上。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国不可一日无粮,家不可一日无米。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强化粮食扶植政策、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以及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和斗争中形成的粮食安危意识,蕴含着党和政府强农重粮的战略思想,蕴含着中国特色粮食储备流通格局。手中有粮,来自何方?来自强农惠农政策,来自农业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来自健全安全的国家粮食储备,来自我国传统的农村农户储粮。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无从谈起。”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也正朝多元化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膳食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粮食安全对于现代农业来说仍是重中之重,对于新农村建设也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立足国内自给为主,加快农业产业调整,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村耕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粮食应急预警体系,科学规划,稳定粮价,保障食品供应及完善食品检测安全体系,做到有粮可用、有粮可调、有粮可供、确保粮食及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