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历史与遗产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文化广场» 读  书

技术:历史与遗产

【字体:
  
  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不同分支学科史和综合史等齐头并进的繁荣局面。1980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各专业委员会或分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以及中国数学会、中国天文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所属学科史二级学会分别组织了系列的或不定期的学术会议及其他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学科史研究与交流。

  学科史的分会、专业委员会、研究会等组织的学术活动往往局限于某一学科方向,较少关注其他学科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跨学科的交流对于从总体上认识技术和科学十分重要,而跨学科的交流有赖于综合性学术会议。早在1982年,中外学者共同发起了系列的“中国科学史国际研讨会”、“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国际研讨会”,为中国科技史学者的跨学科交流创造了平台,促进了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际化。然而,实际上只有比较少的中国学者能够经常参加这两个系列的会议,国内同行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需要多学科的综合性国内学术交流平台。技术史是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分支学科之间互动性强的学术领域。任何一个技术史分支或研究方向的深入开展,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其他领域,因此,相互间的交流十分必要。

  2008年11月初,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在上海东华大学举行。与会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分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八家专业学术团体,以及部分科研教学单位和博物馆的负责人,很快就共建一个技术史联合交流平台达成共识,并于11月2日举行技术史联席会议,商定创建系列的“中国技术史论坛”,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以“技术:历史与遗产”为主题的首届论坛。论坛旨在鼓励学术创新,探讨不同学科的问题以及多学科交叉或共性的问题,突破学科壁垒,推动我国技术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在组织形式上,论坛借鉴国际组织机构的运作机制,由各个专业委员会、分会和学科史牵头人组成一个组织委员会,进行平等的协商,共同组织、轮流承办技术史论坛。论坛的徽标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

  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始研究科技史的学术中心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了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1955年又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农史研究机构——农业科学•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1年南京农业大学在此基础之上对相关学科力量进一步整合组建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半个多世纪来,南京农业大学为中国科技史,特别是农学史研究与教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奉献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在南京农业大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首届论坛于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南京成功举行。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美国与加拿大的1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作了100多个学术报告,考察了南京宝船厂遗址、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向论坛发来了贺信。论坛首次汇聚了十多个技术史分支学科和若干新方向,反映出中国技术史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势,尝试了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学术方向,探讨了不同学科共有的学术问题。

  论坛组委会在南京商定,中国技术史论坛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第二届论坛将于2011年11月由广西民族大学承办。技术史同道们表示,要把中国技术史论坛办成一个有吸引力的品牌,一个分享学术成果与寻找合作机缘的平台,为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