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餐桌污染——强科技、保环境、促生产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服务» 科学解读

治理餐桌污染——强科技、保环境、促生产

【字体:
    编者按: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于4月17日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而这些地区正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土壤污染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将农业科学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杜章留副研究员撰写的“强科技、保环境、促生产”的一文奉上,供大家交流。

    近年来,我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危及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应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
    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由于长期过量、不合理的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导致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这直接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土壤污染对农产品生产环境造成严重了影响——影响耕地质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体健康;影响农产品出口,降低国际竞争力。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的特点,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紧张和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现状,应致力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一是加强农业领域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及防灾减灾能力。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贫乏,如不采取适应措施,气候变化将导致未来主要粮食作物一定程度减产。此外,由于旱灾、洪涝、高温热害、低温冻害以及病虫害等灾害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加强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产地农业环境修复,改善农业产地环境状况。重点研究流域系统内部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与调控机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垃圾及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比如积极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炭化还田技术和秸秆的综合利用。通过农田土壤有机质水平提升,构建有机氮(碳)库培育的理论体系,增强农田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此外,开展绿色农业投入品研制与应用(新型绿色助剂、纳米药物载体)等前沿高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更多低毒、高效、环保的新型农药。
    三是加强中低产良田土壤改良和土壤污染修复。土壤改良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改良、酸化土壤改良、土壤科学耕作和治理土壤污染。加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集成技术和重金属低积累蔬菜品种筛选及安全生产调控技术等的研发,提高治理土壤污染的技术对策。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中的支撑作用,充分运用农业生态自身恢复和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加强对重点污染区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四是加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保护。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保证率已经受到严重挑战,干旱缺水是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生态问题,用水效益差,管理水平低,大水漫灌、串灌现象普遍,大部分渠道没有防渗措施,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降低了土壤肥力,加剧了一些地区的土壤盐渍化。因此,应积极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益。
    五是加强现代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和示范。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养结合模式与技术体系、发展现代植物工厂和低碳农业。实行产学研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可持续保护事关我国现代农业的未来,事关粮食与食物安全。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作者系农业科学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杜章留副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