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栽桑树配套系列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和湖桑197号的选育与推广
-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江苏省丝绸总公司蚕桑生产部
- 主要完成人员:林寿康,施炳坤,周占梅,周荣椿,杨今后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和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针对蚕业生产上需要高产、优质、抗逆的桑树良种和浙、苏等地桑树品种资源丰富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通过对农家品种等资源的调查、搜集、整理、评比和鉴定,先后选出了适应浙、苏等长江牛、下游及黄河流域部分蚕区栽培应用的“湖桑”配套优良品种,并在1975年通过评议,它们是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晚熟品种荷叶白、团头荷叶白,中熟品种桐乡青,中晚熟品种湖桑197号。并通过建立各级良种接穗桑园、育苗基地、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等措施大力推广。这些良种已成为浙、苏两省的当家品种,同时先后推广到湘、鲁、皖、赣、陕、鄂、豫、川等省,分别成为一些省的主栽品种。1985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了这4个品种。这些品种的推广,使浙、苏等省的良种普及率大大提高,至 1987年栽培面积为385.1万亩(占我国桑园总面积的50%左右),其中大部分省的良种化程度在 58%~94%,这些品种与浙、苏等省原主栽的红皮大种、白条桑、睦州青、嵊县青等老品种相比,年亩桑产叶量可增加15.67%, (科研单位为21.9%~25.67%),叶质优可使产茧量提高10.69%,丝量增加15.11%左右,克蚁制种量提高29.73%,并对浙、苏两省流行的桑萎缩病和桑疫病也起到显着的控制作用。以浙江省为例,1975一1985年10年间亩桑产叶量提高418.5千克,每亩产茧量增加27.9千克,其中推广应用这4个桑树良种所增的产量分别为104.3利4.74千克,平均每亩净增值33.20~76.84元。上述推广省13年累计为12.736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着,《中国桑树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桑树栽培及育种学》等重要着作均高度评价了这4个品种,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