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棉麦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河南扶沟县人民政府,山东巨野县人民政府,河南内黄县人民政府,河南虞城县人民政府
- 主要完成人员:汪若海,毛树春,李宝玉,郭金城,曾祥光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黄淮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耕作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棉麦搭配品种不适当,土壤肥力下降与营养比例失调,综合栽培技术不配套,棉铃虫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由此造成棉花迟发晚熟和小麦晚播低产,周年全田产量不高不稳,棉花纤维品质差等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多学科、多部门进行协作研究与示范。选择扶沟、巨野、内黄和虞城四个优质棉基地县,设置3种类型实验区与技术辐射区,经过3年的研究与示范,创造了9万亩大面积套种棉花和小麦产量达到80.4~93.7千克/亩和235.4~295.4千克/亩的高产水平;建立并完善了黄淮地区棉麦两熟高产高效规范化栽培的综合科学技术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调整棉田布局,实现种植区域化;筛选确定棉麦适宜的配套品种。统一供种,实现种子良种化;研究确立棉麦最佳配置方式,全面提高光热水土资源的利用率;综合运用棉花规范化的促早栽培技术措施。促进棉花早发早熟;研究制定平衡施肥的推荐系统,指导棉麦两熟科学施肥;加强研究病虫防治技术,对抗性棉铃虫提出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和统一治理与周年防治中“压两头控中间”的防治对策与技术系统;研究示范棉茬小麦“三足补一晚”技术,实行足墒足肥足量下种,科学管理,以促为主,晚中求卑。达到产量稳中求高。该成果在9万亩实验区、90万亩技术辐射区和881.2万亩棉田推广应用,共累计增产皮棉10.6万吨,增产小麦14.3万吨,直接经济效益7.4亿元,年均2.46亿元。该研究适于黄淮地区2 500万亩棉麦两熟棉田推广应用,按每亩增值30元计,年均增值可达到7.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