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作物农田杂草群落种群演替与一次性除草技术研究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学植保所
- 主要完成人员:涂鹤龄,吕德滋,王焕民,吴竟仑,陈铁保,唐洪元,王学文,胡祥恩,江国铿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研究结果如下:
(1)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五大作物不同生态区田间杂草群落组成、危害和演替趋势及原因;演替周期5~10年。完成了矮蕊姑、雨久花、野芥菜、反枝苋、马唐、罔草、荞麦蔓等7种重要杂草发生规律与防除技术研究,为农田草害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开发成功一次性化学除草技术。研制出10种复配除草剂,并完成其应用技术研究。稻田有稻草畏、新草畏、禾阔净等;麦田有麦草光、麦草枯、麦田清等;玉米田有乙阿合剂、玉农乐牛莠去净;棉田有棉草光;大豆田有豆乙合剂、普施特十赛克津等。除草效果90%~95%;一次施药,作物全生育期无草害;作物安全,增产显着;使用简便,省工,使我国化学除草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筛选出新除草剂有骠马、SL—950、豆磺隆、DE—498、NC322、140等8种,并改进了使用技术。
(3)生态调控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增强作物竞争性,减少或抑制杂草生长,降低除草剂用量20%以上。
(4)测定了稻无草、稻草畏、麦草光、阿特拉津、普施特、豆磺隆、氟乐灵等使用后,在土壤中对后茬作物的残留药害动态,为避免后茬作物受药害提出了对策措施。
(5)在8个省(直辖市)20个基点,完成防治示范45.03万亩;并辐射推广面积3 259.06万亩。合计增产粮、豆、棉9.07亿千克,节省除草用工5 310.43万个,新增产值11.76亿元,投资与经济效荒比 1:7.3。该成果在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