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核技术研究六种农用化学物质环境生态行为与安全性评价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湖北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扬州大学农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于凤义,陈祖义,郑兴耘,郭智芬,周洪杰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研究目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农用化学物质的品种和数量日益增多,一些农用化学物质 (农药、化肥)因其使用不当造成其在土壤中残留和积累,严重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危及农业持续发展。采用的主要技术原理是利用核技术及其相关先进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生态技术和层析分离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杀虫剂抗蚜威、杀菌剂甲霜灵、生长调节剂PP333和除草剂苄嘧磺隆及绿磺隆等的环境生态行为(吸附性、移动性、降解性和残留性)、生态效应,并依据国家环境局颁布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试验准则》对上述五种农用化学物质的环境进行了安全性评价。该项目在国内首次标记合成四类五种新农用标记化合物:14C—抗蚜威、14C—甲霜灵、14C—高效唑、14C—苄嘧磺隆和14C—绿碘隆。产品主要技术指标放化纯度达到 91%~99%。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利用15N示踪研究不同生态条件及不同施肥措施下,土壤中硝酸盐形成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建立起土壤中硝酸盐形成基本动力学模型和预测预报模型,并通过田间实践验证是可行的。这两个模型,是国内首次提出,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了土壤中硝酸盐形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依据模型可以指导氮肥施用、达到生产低硝酸盐的蔬菜,并可节省大量化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