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菌丝融合后代的致瘟性变异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菌丝融合后代的致瘟性变异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沈瑛,李成云,赵新华,袁莜萍,米培良,罗朝喜,王艳丽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首次在国内用MGR586/EcoRl组合,系统地分析了我国17个省(直辖市)稻瘟病菌株的RFLPs,将分属48个不同致病型的475个菌株区分为56个系谱;DNA指纹分析和病菌致病性与稻瘟菌可彼此互交;毒性谱的测定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套可作选配亲本时利用的参照菌株,并已获得可将等基因系 C101LAC(Pi—1)和C101A51(Pi—2)中的抗病基因或弯叶画眉草中的无毒基因导入育成品种的分子依据。
  首次在国际上于我国粤、云、贵地区的稻田内获得了稻瘟菌的雌性可育菌株,为稻瘟菌遗传分析系统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该项研究证实了稻瘟菌和萆瘟菌在适宜的气候或人工条件下可彼此互交。某些草瘟菌为稻瘟病的侵染源,并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稻瘟菌是从草瘟菌进化而来的假说。
  首次运用分子技术,结合病菌致病性测定,分析了稻瘟菌菌丝融合菌株的RFLPs,从分于水平上证实了稻瘟菌(无性/有性)自身普遍存在的菌丝融合现象,是该菌致病性变异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不同空间和时间的稻瘟菌群体存在着明显的多样性,品种演替是影响稻瘟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依据对稻瘟菌群体遗传规律的认识,重新评价水稻抗病育种及其利用策略,将有助于正确认识水稻与稻瘟菌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实现抗瘟持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