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品种资源特殊性状研究及种质的创新与利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家蚕品种资源特殊性状研究及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林昌麒,陈克平,吴冬秀,姚勤,周恺英,魏兆军,糜懿殿,汪萍,张志芳,冯永德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属农业科学领域中家蚕遗传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针对我国家蚕品种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遗传基础狭窄,育    成品种性状雷同等问题,对家蚕品种资源特殊性状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对品种资源的22项特殊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涉及6 000余种次,发掘出25类特优特色种质202种次。
  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阈值为200毫克/千克的耐氟化物主效基因,找到了对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抗性更强的显性主效基因,用RAPD技术对此二抗性基因筛选出分子标记,还对耐氟主基因特异片段克隆测序。
  创建了七类特色新种质38个,其中耐氟、抗NPV、天然散卵三类种质居国际领先水平,多产卵和抗 DNV两类种质为国内领先,胚胎伴性温敏性兼耐氟种质为国际首例。
  阐明了10项性状的相关性和4项性状的遗传规律,提出了两项育种新技术,构建了耐氟、抗NPV、天然散卵、多产卵等特色品种的育种方法,其中耐氟和抗NPV的育种方法为国际首创。
  育成的春用品种827·829×826·8214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耐氟品种绿·萍×晴·光等在川、渝、皖等省、直辖市共推广试用140万张,创直接经济效益2.2亿元。
  新收集资源品种28份,丰富了我国蚕品种资源库。在国际上首创了有滞育多化性品种的省力保种方法。
  发掘、创建的种质被国内众多单位利用,育成了6对实用品种和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基础品种,产生间接效益2.3亿元和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