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旱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广泛利用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农业科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河南省洛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王娟玲,景蕊莲,朱志华,昌小平,柴永峰,张明义,胡荣海,张灿军,姚先玲,任杰成
- 起 止 时 间 :
- 获 奖 情 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主要内容;①抗旱种质的多样性研究。通过研究种质资源抗旱性的演变及其来源,探讨根系形态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分析抗旱种质亲子之间的等位变异,揭示了小麦抗旱种质的多样性;②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研究。首次利用小麦单体及核质杂种研究抗旱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将若干抗旱生理指标初步定位在染色体上;提出选育具有优良细胞质效应的核质杂种是改良小麦抗旱性的有效方法;发现甜菜碱是比脯氨酸、可溶性糖更敏感、更有意义的抗旱生理指标;③创建了与小麦抗旱育种紧密结合的抗早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农业部行业标准,待审批);④抗旱种质资源的鉴定筛选。鉴定评价了9 700份种质资源,筛选出317份抗旱优异种质,基本摸清了我国北方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家底;⑤抗旱种质的创新及利用。利用筛选的抗旱种质及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创造了55份优异的阶梯、桥梁材料,并选育出10个抗旱节水高产新品种。
应用推广情况:①选育抗旱新品种利用创造和筛选的抗旱优异种质,选育出10个通过审(认)定的新品种,在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旱地累计推广6 868万亩,近3年(1999—2001年)就达4 260万亩;选育出通过区试或正在参加区试、生产示范的新品系20个,获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②提供抗旱种质向全国20余家育种单位提供抗旱优异种质372份,利用这些种质选育出29个新品种(系),推广面积共计5 175万亩;③发表学术论文5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