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农作物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业务化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唐华俊,王长耀,周清波,毛留喜,刘海启,陈仲新,刘佳,张庆员,吴文斌,王利民
- 起 止 时 间 :1998年1月—2008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2年国家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从1998年开始,国内10多家农业遥感研究优势单位200余人经过10余年的联合攻关与应用,围绕“农作物空间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与服务”的主线,创建了多源多尺度农作物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并首次创建了天(遥感)地(地面)网(无线传感网)一体化的农作物信息获取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了面向农作物遥感监测的光谱响应诊断技术,研发了全面覆盖农作物和农田环境参数的定量反演算法和模型,建立了国内唯一稳定运行超过10年的国家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CHARMS),成为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向全球推广的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之一。
经过专家鉴定,该项目成果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业务化运行系统方面具有独创性,在探索小麦品种识别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构建的国家农作物遥感监测系统(CHARMS—China Agriculture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System)和先进对地观测技术及农业应用系统,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肯定。项目相关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农业部系统的主要运行系统,为国家农业主管部门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服务,系统运行精度和可信度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的高度评价。
项目成果在完成研究和试应用后,首先在农业部进行推广应用。自2002年起,农业部相关司局利用项目成果进行了全国主要粮食产区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产量和土壤墒情的动态监测,为掌握粮食生产形势、指导农业生产、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2004年起,成果产生的农作物动态监测信息纳入“国家农情信息发布日历”,成为农业部粮食信息会商的主要信息源之一。2007年开始,成果应用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全国农业生产形势的动态监测和分析,为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010年开始,成果产生的农作物长势、墒情监测信息被纳入《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数据月报》,直送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领导参阅,目前已被采用30余期,成果得到吴邦国委员长、回良玉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农业部近三任部长的充分肯定。从2003年起,项目成果先后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和江西等31个省(市、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填补了无省级农作物遥感业务化运行系统的空白,为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农情信息服务。
截止到2010年,实现我国主要农作物监测面积累计达89亿亩,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达1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