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程式华,曹立勇,庄杰云,占小登,倪建平,吴伟明
- 起 止 时 间 :1988年1月—2007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成果围绕中国超级稻育种“理想株型塑造与强优势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功能为目标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由亲本选配、根系筛选和抗病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构成,极大地丰富了超级稻育种理论,提升了超级稻育种技术。
提出了实现超级杂交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相协调的亲本选配策略是选用籼粳中间型恢复系,并开发出与籼粳形态指数高度相关的DNA标记;明确根深指数和不发根节数是保持超级杂交稻后期有效功能的根系筛选指标;建立了完善的抗白叶枯病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平台,用于超级杂交稻抗病亲本的创建。
获得了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授权发明专利4项,利用发明的育种专利技术,培育出中间偏籼型恢复系中恢8006和中恢111,育成国稻1号、国稻3号和国稻6号等7个“国稻”系列组合,16次国家审定和省级审(认)定,其中国稻1号、国稻3号和国稻6号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国稻1号在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业主导品种,被《中国经济周刊》评选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自主创新技术;国稻6号2009年被科技部列为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建立了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种业公司三位一体的超级稻示范推广模式,加快了育成超级杂交稻的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该项目育成的7个“国稻”系列组合已累计推广3297万亩。专利技术除自用外,还无偿转让给国内同行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10多家水稻科研单位和种业公司利用该项目获得的专利技术,培育出20多个杂交稻新组合,累计推广1.4亿多亩,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项成果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良好的育种实践,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强,成果突出、社会经济效益显着,对推动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与推广具有重要影响,在同类研究中居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