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1-28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员:景蕊莲,谢惠民,张正斌,张灿军,孙美荣,陈秀敏,卫云宗,昌小平,李秀绒,樊廷录
- 起 止 时 间 :1996年1月—2008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创建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指标体系,为抗旱节水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技术基础。创立国家标准《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确定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抗旱节水鉴定评价的性状指标、技术参数、控制条件和量化标准,填补国内外空白,被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采用,并在全国广泛应用。
2.创制出小麦抗旱性状遗传分析加倍单倍体(DH)群体,发掘出15个国内外未见报道的抗旱节水主效QTL,其中11个多年点稳定表达。开发出与抗旱性密切相关的结实性SSR标记,取得分子标记研究原创性突破。
3.分子标记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创制出北方冬麦不同生态区的晋旱、长旱、洛旱、衡旱和西农旱五大系列抗旱节水优异种质39份,在中国抗旱节水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创制的抗旱稳产种质晋麦63为亲本育成5个品种;以节水高产82230-6和抗旱多花94-5383种质为亲本育成2个国审品种,其适应范围跨越黄淮冬麦区旱地、北部冬麦区旱地和水地三大生态麦区。
4.利用创制的抗旱节水鉴选技术和优异种质,育成抗旱节水新品种33个(国审16个),应用1.2亿亩,在我国小麦增产中发挥支柱作用。洛旱2号和长6878分别被确定为国家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旱地区试新对照,创新和提升了我国抗旱节水冬小麦品种评价利用标尺。长6878亩产618.4公斤,在北部冬麦区旱地累计种植1 947万亩,占该区面积70%,创该区旱地单产和推广面积之最。育成品种平均增产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7%,累计应用1.2亿亩,增产小麦33.4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5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