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选育及推广应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棉花杂交种中棉所29选育及推广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邢朝柱,郭立平,王海林,靖深蓉,苗成朵,刘金海,袁有禄,郭香墨,杨付新,崔学芬
  • 起  止  时  间 :1998年1月—2006年1月
  • 获  奖  情  况 :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中棉所29先后通过国家、安徽、山东、河南等审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①稳产高产,平均皮棉单产80.7kg/亩,增幅34.5%,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均居第一。②纤维品质优良,纤维长度29.4mm,比强度24.2gf/tex,麦克隆值4.8,长、强、细度搭配合理,可纺60支纱。③适应性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均适宜种植。©枯、黄萎双抗。枯萎病指2.3,黄萎病指19.7。1999年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品种,近年来又被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作为主推品种,是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经济效益最显着、应用时间最长的棉花杂交种。累计种植面积3167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9亿元,占全国杂交棉一代累计种植面积50%左右。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作物主要品种推广情况统计表》,中棉所29审定后至今一直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一代杂交种,而且尽管已推广应用了10年之久,目前仍处于上升趋势。
  本成果的创新性表现在:①通过多种育种技术的成功组装实现集成创新,创造了多血统、具有广泛遗传基础和多项抗逆性状的新亲本材料,克服了亲本遗传基础的单一性;提升原有育种水平,打破了优良性状负相关的传统育种难题,实现多项优良性状聚合,改变了国内棉花品种优良性状单一、适应性不广的状况。②制种技术体系上有重要创新,实现棉花杂交制种规模化、集约化,解决了棉花生产上大规模利用F1代的关键问题。国内目前的人工杂交制种体系中,90%以上借用了该成果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操作规程。
  根据区试结果和品种公告,中棉所29与近几年国内审定推广的主要杂交棉F1代品种如鲁研棉15、南抗3号、湘杂棉3号等相比,其无论在增产幅度、纤维品质、抗逆效果、适宜区域、种植范围、推广面积等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是集高产、稳产、优质、多抗(抗枯、抗黄、抗虫)、广适于一体的综合高效型品种。得到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863”计划、科技部新成果推广项目、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等项目的资助,被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品种,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作为主推品种,在抵御美国品种冲击我国棉种市场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棉所29对我国杂交棉事业的不断壮大和持续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①改变我国杂交棉的生产利用方式。从只能种植优势不强的F2代变为大规模种植强优势F1代,填补了我国大规模利用棉花F1代的空白。②开创杂交棉研究利用新局面,带动行业蓬勃发展。引发了国内育种界对杂交棉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研究,成为棉花品种选育的主流方向之一,杂交棉F1代在总植棉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从不到1%发展到15%以上。③根据不同生态区生态条件建立多个繁推一体化区域营销公司,形成了集销售、示范、推广及全程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庞大的营销服务网络,有力推动了棉种产业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