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牦牛新品种及培育技术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2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大通种牛场
- 主要完成人员:陆仲璘,阎萍,王敏强,韩凯,李孔亮,杨博辉,马振朝,马有学,柏家林,殷满财,贾永红,李吉业,芦志刚,乔存来
- 起 止 时 间 :1982年1月—2006年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成果属于农业领域动物育种理论和遗传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应用研究成果。“大通牦牛”是利用我国独有的本土动物遗传资源培育的第一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历经3代畜牧科技人员25年的科研攻关,建立了青藏高原特定自然环境和生产系统条件下高寒牧区牦牛培育的方法和理论,在牦牛新品种培育及配套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主要内容:建立了新品种牦牛系统培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出野牦牛遗传资源用于现代育种培育新品种的机理,确定了主选性状,制定了育种指标和品种标准;建立了牦牛育种繁育体系。以野牦牛为父本、当地家牦牛为母本,应用低代牛横交等育种方法,首次培育出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国家级牦牛新品种,理想型成年母牛已达2200头,特一级公牛150头(国家牛新品种审定条件要求母牛达1000头,公牛40头);新品种牦牛具有肉用性能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一致,遗传性稳定等优良特征,产肉量比家牦牛提高20%,产毛、绒量提高19%,繁殖率提高15%—20%;在国内外率先研究和成功利用牦牛野外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进行牦牛繁育;建立了牦牛种质资源数据库体系和牦牛遗传资源共享平台,以文字版、光盘版和Internet网络形式与全社会共享。
“大通牦牛”新品种的育成及繁育体系和培育技术的创建,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技术体系的空白,创立了利用同种野生近祖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提供了家畜育种的成功范例,提升了牦牛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养畜水平,已成为牦牛产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研究成果已在牦牛产区大面积应用,近3年销售种牛9654头,冻精27万粒(支),每年改良家牦牛约30万头,覆盖率达我国牦牛产区的75%,对促进高寒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尤其是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项目实际推广已获经济效益43400万元,预计到2011年可获效益50261.77万元。具有显着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大通牦牛”新品种的育成及繁育体系和培育技术的创建,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技术体系的空白,创立了利用同种野生近祖培育新品种的方法,提供了家畜育种的成功范例,提升了牦牛行业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养畜水平,已成为牦牛产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研究成果已在牦牛产区大面积应用,近3年销售种牛9654头,冻精27万粒(支),每年改良家牦牛约30万头,覆盖率达我国牦牛产区的75%,对促进高寒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地,尤其是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本项目实际推广已获经济效益43400万元,预计到2011年可获效益50261.77万元。具有显着的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