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集成应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国家级奖成果

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集成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扬州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朱德峰,张洪程,潘晓华,邹应斌,侯立刚,黄庆,郑家国,吴文革,陈惠哲,霍中洋
  • 起  止  时  间 :2001年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成果针对超级稻品种物质生产量大、穗大粒多等诸多特性,与普通水稻品种存在很大差异,传统栽培技术与其不配套,不能充分发挥增产潜力等问题,开展超级稻品种特性、高产机理及适宜高产栽培方式研究,重点研发关键栽培技术,并结合区域生态特点开展技术集成应用,为我国超级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栽培技术支撑。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和实用新型授权3项、计算机软件着作权2项,制定地方技术标准,8个。发表论文100余篇;制作了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及主要超级稻品种与种植方式结合的高产栽培模式图 113张;主编出版专着10部,其中《超级稻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出版18万册。
  主要技术创新内容如下。
  (1)揭示了超级稻品种高产生长特性,研明了超级稻高产形成的共性规律。揭示了增加中后期物质生产量是提高超级稻总物质生产量实现高产的途径,阐明了超级稻高产形成的物质基础。明确了群体足够总颖花量是高产形成的库容基础,提出了以适宜群体穗数,增加二次枝梗数增加穗粒数形成大穗,提高群体总颖花量的超级稻高产途径。研明了超级稻品种高产条件下氮磷钾需求量,揭示了超级稻氮生产效率高和中后期氮素吸收量大等特点。
  (2)提出了超级稻品种高产群体构建的实用指标,创立了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明了主要稻区超级稻的增产途径,建立了超级稻品种高产群体构建实用指标;提出了“区域差异、品种特色、季节特点、增施穗肥”为特征的超级稻定量施肥方法,创立了超级稻“前期早发够穗苗、中期壮秆扩库容、后期保源促充实”的高产栽培共性关键技术。
  (3)提出了我国超级稻品种高产种植的区域布局,集成建立了我国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核心技术被列为全国水稻主推技术,2006年以来累计推广应用2.5亿亩,新增稻谷1346.6万吨;2011—2013年在超级稻主要推广省份应用面积达1.19亿亩,增产稻谷640.0万吨,增产增效116.5亿元,节本增效20.9亿元,累计增效137.4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我国粮食产量“十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