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穴位接种免疫机理及应用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09-18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科技管理局,农业科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农业科学兰州中兽医研究所,农业科学兰州兽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孟宪松,王明,田增义,张为民,王振猗,黄庆洲,陈章水,王笑梅,曲连东,窦兰清,郁杰,高双娣,李长清,王玉春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9月—1999年11月
- 获 奖 情 况 :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是穴位接种新途径免疫机理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适用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畜禽养殖生产的疫病防治。主要研究内容:(1)首次用定量感染强毒与结合有关免疫检测技术,筛选出两个较肌肉途径保护率高50%以上的穴位。(2)综合应用生物电化学、免疫组化形态学等技术,证实了畜禽后海穴具有可展示性、首次揭示出具有相对免疫特异性、放大免疫效应性、及激发所属经络穴位低阻抗敏感性等经穴特性和功能。(3)初步首次发现后海穴 增强免疫机理是:与促进IL-2、IFN、NKC的正向免疫调节作用,增强机体与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及神经内分泌的调控能力有关,导致广泛的免疫效应。(4)对不同畜禽、疫苗、 途径和剂量的攻毒比较,进一步证实了后海穴增强免疫的作用,建立了12种畜禽疫苗穴位接种的优化免疫程序。突破了国内外有关学者认为:TGE、PED单苗与联苗非口服,或肌肉、鼻内接种免疫效果不佳的学术观点,解决了有关疫苗产生免疫所需时间长、保护率不够高;或灭活苗剂量大;毒副反应重,费工费时等问题。穴位免疫是对常规免疫途径的突破和创新,具有提早免疫、节约抗原、提高保护率、减少毒副反应等特点,并使传统针灸由治病进入防治传染病的新时期,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有关刊物多次引摘。至1999年底已推广接种家畜2269 .2万头(次);共获14787.7万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居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