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效唑的生理作用及对稻麦生长调控的增产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业厅,湖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土肥站,河南农业大学,绍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余姚市农业局,瑞安市农业局,奉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主要完成人员:王熹,俞美玉,陶龙兴,黄效林,纪国成,徐仁胜,何秋元,郑义,袁剑平,鲁建国,胡祖风,项贻康,宋宏培
- 起 止 时 间 :1988年—1994年
- 获 奖 情 况 :1996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成果在研究了烯效唑特性、效应、吸收运转与作用机理以及在土壤中残留动态的基础上,利用烯效唑高活性、低残留的特点,首创种子处理培育水稻壮秧化控技术、提高小麦苗期抗寒性的化控技术。该技术比多效唑技术使用方便、效果稳定、成本低廉及对耕地污染少。其主要技术内容:
1.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探明了烯效唑是一种新型的高活性植物生长延缓物质,其活性为多效唑的6~10倍,而其土壤残留较低,仅为多效唑的1/10,活性与其几何异构体的组份、施用方法、作物种类等因素有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烯效唑可提高作物光合效率,并促进光合产物输出,降低呼吸强度。烯效唑生物活性主要有二:一是减弱作物顶端生长优势,二是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烯效唑减弱顶端优势的机理在于阻抑内源IAA合成与钝化内源游离IAA,降低内源IAA水平;提高作物抗逆性的机理在于逆境条件下延缓SOD活性下降,减缓脂质过氧化过程,降低活性氧、自由基对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伤害。
2.在应用技术研究方面主要利用烯效唑的植物生长调节的高活性,针对我国稻麦生产的技术难点:高低温逆境胁迫,秧苗瘦弱,栽后败苗,分蘖不畅,延误季节,影响产量,形成了 以播前种子处理为主要方法的培育水稻壮秧和提高小麦苗期抗寒性新型作物化控增产技术。其技术效果是:稻麦秧苗矮壮多蘖,苗高降低1/3~1/4,单苗增蘖约1个,栽后不败苗,早发促蘖,每亩增穗l~3万,增产幅度在6%~10%之间;增产的生物学基础是有效地利用低节位分蘖成穗,获得增穗、增粒增产的效果。
本项成果已在浙江及全国推广。1995年在浙江已推广263万亩,每亩增产约25Kg,年增产值1.05亿元(按中国农科院农业技术效益计算方法更接近实际效果,为1.2亿元)。在全国推广面积达1235万亩,据浙、湘、豫三省财务部门统计,增产值3.38亿元,可望逐步代替已在我国广为推广应用的“多效唑培育水稻壮秧技术”。小麦烯效唑拌(闷)种培育壮苗增产技术目前主要在河南省推广应用,面积约为11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