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控制连晚秧苗徒长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多效唑控制连晚秧苗徒长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员:王熹,张金渝,陈善坤,董祖淦,王祥根,姚福德,陶龙兴,俞美玉,高成伟
  • 起  止  时  间 :1985年4月—1987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8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国长江中下游连作稻区连晚育秧正值盛夏,由于气温高,秧龄长,栽后易倒苗、败苗,延迟返青,严重影响产量,自推广连晚杂交稻以来,这一问题更为突出。通过3年的试验、示范、推广实践证明,施用多效唑能解决上述问题,并具“5个效应”、“3个节省”的效果。5个效应是:(1)控长:控长率达20%~30%,可使秧苗高度降低1/4~1/3,而且耐迟栽3~4天;(2)促蘖:增加秧苗分蘖1~3个/株;(3)防败苗促早发:减轻栽后败苗,黄枯叶率降低50%~68%,本田分蘖期提早3~4天,每亩增加分蘖数0.3万~0.5万;(4)抑制秧苗杂草60%~90%;(5)增穗增产:由于能育成带蘖壮秧,本田又能早发增穗,从而提高成穗率,每亩增产稻谷30~40公斤。“三省”是:(1)能节省连晚杂交稻秧田用工量1/3~2/3;(2)节省用种量1/3;(3)节省秧田面积,有利于多种早稻中迟熟高产品种。
  技术要求:于秧苗-叶-心期,每亩喷施多效唑300mg/kg药液100kg,施用时田面无水、喷后3小时遇雨不必重喷。
  该项技术于1990年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1991年被农业部列为“八五”至本世纪末十大高产技术之一。自1988年以来,该项技术成果逐渐发展为多效唑培育水稻壮秧技术,至1996年,在全国21个省市推广面积已逾4.8亿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