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牛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物防治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兰州畜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吕文顺,吕文祥,张其才,刘全元,殷宏,窦惠芳,刘举纲,杜志铭,罗建勋,余丰,刘克胜,宋步刚
- 起 止 时 间 :1989年1月—199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2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甘肃省是我国主要牧区之一,牛羊存栏数很大,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较大的比重。多年来不少县(市)都报告由于焦虫病的流行引起牛羊大批死亡,经济损失严重。但是,到目前为止,甘肃省蜱传性血液原虫的种类、形态学特征、虫种分布的生态学特性以及传播媒介等都不清楚,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为此,本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取得如下成果。
1.通过全省13个地(州)57县(市)3479头牛羊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查明了甘肃省血液原虫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生态学特征。共发现双芽巴贝西虫、大巴贝西虫、瑟氏泰勒虫、环形泰勒虫、绵羊泰勒虫、边缘边虫和绵羊边虫7种虫种,其中有3个为在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病原。阐明了这些虫种分布的生态学特征,绘制出了地理分布图。
2.通过蜱叮咬感染试验确定了双芽巴贝西虫的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大巴贝西虫为长角血蜱、瑟氏泰勒虫为长角血蜱、绵羊边虫为草原革蜱。草原革蜱传播绵羊边虫为国内外首次报导。
3.用媒介蜱感染和药物杀虫法共分离出上述7个单一虫种,利用超低温保藏技术建立了“甘肃省蜱传性血液原虫虫种库”。库中保藏的虫体经130~910天保藏仍具有良好的感染能力。
4.经试验研究提出一种促进虫体大量繁殖的技术,红细胞染虫率可提高5~20倍。
5.描述了虫体的形态、量度,并拍出一套显微彩色照片。
6.利用媒介蜱的饲养繁殖保藏系统建立“媒介蜱保藏库”。库中长期保藏有能传播多种血液原虫的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和刻点血蜱,可为各种生物试验提供活蜱。
首次在甘肃省阐明了牛羊蜱传性血液原虫的种类、分布的生态学特征、病原的传播媒介、虫种形态,提出了促进虫体大量繁殖技术,建立了“虫种库”和“媒介蜱库”,为全省综合防治工作以及生物制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生物资源。调查研究了绵羊边虫的分布、媒介蜱、血清学检测和药物防治。证明绵羊边虫病的盐酸土霉素治愈率达80%~100%,经在省内外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具有在流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