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生产潜力及高产规律研究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作物研究所等
- 主要完成人员:赵俊杰,常从云,卢增辉,张桂英,戴蜀玉,赵长军,许国政,王柏叶,刘泰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5月—1994年10月
- 获 奖 情 况 :199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为了挖掘夏大豆生产潜力和探索其高产规律,针对夏大豆营养生理特点,需肥规律,建立了高产优质的施肥体系,通过精细机播、合理密植,建立了高产群体结构,挖掘光温热水资源满足大豆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依据大豆良种与其相匹配的根瘤菌、菌根菌株的筛选,形成了最佳联合共生体,增加了共生固氮菌根吸磷解磷功能,化学促控技术的应用、配合适时浇水等一系列前期抓全苗壮苗中期保花荚后期促鼓粒的配套技术。挖掘有效积温约400℃、光照150小时;最大发挥大豆自身从空中取氮土中索磷的潜力,共生固氮能力提高20%;土壤含水量提高3.5个百分点;总光合势提高11.0%;配方施肥产量提高59.5%,蛋白产量增加69.5%。协调了大豆和环境、“库”与“源”、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现了“大豆-环境-措施”的有机统一。
1989~1993年示范田累计1300公顷,平均公顷产2160kg,此示范试验前3年当地平均产量提高97%,其中2250kg以上530公顷、3000kg以上40公顷。1993年,2666.64m2中油-89D高产试验田折合公顷产3931.5kg,创黄淮海地区高产典型。其生理指标为,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5.80,鼓粒期为4.91;主茎复叶叶片寿命为下层叶30天,中层叶55天,上层叶50天左右,通过主茎叶片间生长和落黄关系,建立了判断豆株壮弱的叶令指标;花荚脱落率为52.3%;公顷总光合势273万m2·日,平均净光合生产率4.81g/(m2.d),鼓粒期高达9.28g/(m2.d);氮磷总积累量分别为334.20kg和46.95kg,平均每生产100kg籽粒吸收氮8.5kg,磷1.19kg。其产量结构表明,在公顷留苗密度18.0万~19.5万株时,单株荚数63~78个,单株粒数125~150个,分枝6~8个,百粒重18g左右,公顷总干物质积累13147.05,粒茎比0.51,经济系数0.30,建立了公顷产3750kg从栽培到生理指标的技术体系。
截至1995年,该项目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30万公顷,总增豆1.9亿kg,总增益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