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品种选育及其复壮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特产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郭太君,焦培娟,张雅风,李继海,李昌禹,路文鹏,崔红宇,郭振贵,刘忠和,赵景辉,刘景宽
- 起 止 时 间 :1995年—2000年
- 获 奖 情 况 :200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通过有性杂交方法在国内首次选育出“紫英华”、“橙红娇”、“红绣”等三个唐菖蒲切花新品种。新品种的主要特点是抗逆性强、性状稳定、繁殖系数大、花色少有或新奇,花朵大小和花茎长度达到国际唐菖蒲一级切花标准。通过自交或杂交,获得一批后代,从中筛选出综合性状较好的单株165余个。
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建立了唐菖蒲快繁脱毒技术体系,成功地脱去了危害唐菖蒲的三种主要病毒TMV、CMV、TVY。生产的原原种球无毒率达到98%以上。种植后得到的原种球第二年播种后开花株率达到31.58%(橙红娇)和38.64%(紫英华),植株和花朵无病毒症状,获得的球茎直径多在2.5cm以上,可做生产鲜切花的商品种球。应用这一技术体系可以使唐菖蒲品种特性得到恢复。
通过对唐菖蒲植株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的研究,证明在叶片、花瓣、籽球和花药四种器官中,以花药的酶谱最为丰富,且谱带清晰。不同品种间酶谱差异明显,可以作为品种分类的指标。
利用籽球和小直径繁殖材料培育商品种球;进行种球分级,选择适宜大小的种球分别用于切花和繁殖材料的生产;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病虫害防治,及时清除病株,减少病虫及病毒侵染源,使植株生长健壮,种球充分成熟。
通过对唐菖蒲自然干燥叶片的化学成份分析,表明唐菖蒲球茎收获后废弃的叶片内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质营养和脂肪、蛋白质等,可以做为家兔的饲料加以充分利用。
通过对唐菖蒲连作土壤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的研究,表明连作土壤较非连作土壤有害微生物(青霉菌和镰刀菌)数量上升,有益微生物(放线菌)数量下降。
本项成果选育的新品种及其复壮技术推广应用后,经田间观察植株没有因病毒引起的植株扭曲、叶片皱缩、褪绿等症状,尤其是花色表现更为明显,“紫英华”组培脱毒植株的花色明显比对照深,且花心白色部分明显减少,“橙红娇”组培脱毒植株花色艳丽,花瓣上无杂色斑纹,花色一致。植株的生产性能、切花品质和抗病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在相同的条件下经济效益提高30%左右,净增产值0.15万元/亩。如果考虑减少种球进口降低成本,经济效益还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