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中苜一号”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紫花苜蓿“中苜一号”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畜牧研究所,北京农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杨青川,舒文华,李聪,孙彦,李华,康俊梅,郭文山,吕会刚,郝吉国,李连术,律宝春,刘刚,李义显,毕云霞,云继业
  • 起  止  时  间 :1986年1月—1997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以保定苜蓿、秘鲁苜蓿、沧州苜蓿、RS苜蓿及细胞耐盐筛选的再生植株为亲本材料,在盐碱地经过四代混合选择而育成的新品种。1997年11月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选育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山东无棣土壤含盐量为0.21~0.48%的盐碱地上,亩产干草984公斤。在西部地区甘肃兰州土壤含盐量为0.21~0.74%的盐碱地上,亩产干草914.8公斤。
  推广应用情况:
  到目前为止,中苜一号紫花苜蓿草产品生产田已达47万多亩,种子田2.5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河北省的沧州、黄骅、武邑、中捷友谊农场,山东省的德州、无棣、东营、潍坊;西部地区的内蒙临河、集宁,宁夏固原、甘肃兰州等地。
  中苜一号耐盐苜蓿新品种是在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下,由农业科学培育的我国第一个耐盐苜蓿新品种,1997年11月经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登记为育成品种。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品种选育研究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同时应用NCⅡ交配试验方案,估算了耐盐苜蓿群体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盐胁迫下,干重、株高、分枝数诸形状的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狭义遗传力较高。通过黄淮海地区、西部地区的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证明,新品种耐盐性、干草产量比对照品种有大幅度的提高,中苜一号苜蓿不仅适应于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盐碱地及中低产田种植,而且在西部地区内陆盐碱地,及中低产田种植表现也非常好,同时在北京市郊县的种植也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与适应性。
  到目前为止,中苜一号紫花苜蓿生产示范田已达47万多亩。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的沧州、德州、黄骅、东营、潍坊;西部地区的内蒙临河、宁夏固原、甘肃兰州;北京市的通县、大兴等地。直接经济效益约3.05亿元,新增效益达0.65亿元。中苜一号耐盐苜蓿的推广应用,不但可以增加饲料产量,缓解蛋白饲料不足的矛盾,同时将会大大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