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不同抗病基因的聚合效应分析及广谱、持久抗病体系的构建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年鉴》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4-10-30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员:陈红旗,朱旭东,毛雪琴,沈 瑛,倪 深,王跃星
- 起 止 时 间 :2002年1月—201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研究我国生产上使用的主要不育/保持系,对稻瘟病的抗谱情况;同时鉴定作为抗源的供体亲本的抗性情况。从而建立不同抗稻瘟病基因与不同稻瘟病菌株之间遗传关系的信息库,信息资料对指导今后水稻的抗稻瘟病育种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研究建立了稻瘟病基因聚合的技术体系:①人工接种和病圃鉴定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广谱抗源②筛选特异性菌株和紧密连锁标记③采用杂交进行基因重组,人工接种特异性菌株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稻瘟病基因。本研究聚合稻瘟病基因Pi-1、Pi-2和Pi-33,稻瘟病抗病性由原来单个基因的抗谱53~63%提高到97%,初步探明了稻瘟病广谱、持久抗性遗传机制。利用构建稻瘟病基因聚合技术体系进行杂交稻分子育种,选育出的不育系中金2A,具有优质、异交习性好和高抗稻瘟病(聚合3个稻瘟病基因)等特点。中金2A已测配、选育出高抗稻瘟病的杂交组合(中金2A/R0463)。相关研究选题结合我国水稻抗稻瘟病育种实践,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水稻分子育种具有指导意义;选育的材料可直接用于水稻抗病育种,推动我国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