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穗腐病研究及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省部级奖成果

水稻穗腐病研究及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黄世文,施德,王 玲,盛仙俏,刘连盟,朱金良,董文忠,吴树业,吴增琪,陈将赞,寿建尧,杨晓农,潘以葆
  • 起  止  时  间 :2003年1月—2011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1年浙江省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水稻穗腐病是近年大面积发生、流行和危害的一种稻穗(谷)病害,目前我国发病面积达80-100万公顷。水稻感染穗腐病后不但减少产量,还因病菌产毒而危害人体健康。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耕作栽培制度变更以及气候条件变化等,穗腐病的发生日益加重。一般减产5%-10%,严重时穗发病率达90%,造成绝收。之前我国穗腐病的研究力量分散、薄弱,未组织过全国(部、省)联合攻关研究。对穗腐病防控技术研究相对滞后,致使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在国家农业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重大项目、浙江省“三农五方”科技协作项目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等资助下,中国水稻研究所组织我省植保专家和市(县)农技人员合作,对水稻穗腐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病害发生、流行规律、主(次)侵染病原、寄主与病原菌互作、抗性鉴定技术、水稻对穗腐病抗性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明确了穗腐病是由多种真菌侵染的复合病害。层出镰刀菌是主侵染菌、次侵染菌为新月弯孢菌、澳大利亚平脐蠕孢菌和细交链孢菌。明确了主侵染菌的毒素为伏马毒素。掌握了病菌的侵染、定殖和繁殖的模式,病害发病中心形成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方式。了解了气候因子对病害发生、流行的影响,建立了病害流行预测预报方案。基于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技术,确立了水稻品种抗穗腐病的鉴定体系。明确了病害参数与产量间的关系。评价了当前浙江省主栽品种(组合)对穗腐病的抗病性状况。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发表论文13篇(Sci 2篇[IF=3.0]);出版相关图书、挂历、小册子6本,赠送67300多本。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人,培训基层农技员和稻农6290多人次。集成了多套防控穗腐病的简便技术,在浙江、湖南和安徽三省十多个市(县)示范、应用,累计推广面积703.53万亩、每亩平均增收175.79元,每季稻平均减少用药1.30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