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油油菜“中油杂11”的推广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长沙新万农种业有限公司,四川金瑞祺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襄樊市卧龙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 主要完成人员: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杨祖荣,张春雷,刘继斌,肖建军,梁宇锋,朱定华,柯永其,吴范其,梅金安,吴细卯,王建文,周业强,濮宗明,杨兴泰,陈本强,朱汉准,陶德锐,王佑才,黄斌
- 起 止 时 间 :2004年10月—2010年10月
- 获 奖 情 况 :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中国油菜单产较低、品质较差、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利用2005年同时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区审定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11”的高产、高含油量、广适应性等突出优势,通过配套的种子繁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建立,积极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进行推广利用,获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油杂11”在国家长江上、中、下游油菜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73.26千克,比对照每亩增产菜籽18.24千克,增产11.77%;在长江上、中、下游区的含油量分别为46.68%、46.21%和44.84%,比对照品种的绝对含油量分别增加了8.66个百分点、6.48个百分点和2.78个百分点;平均亩产油量为77.40千克,比对照品种增加15.16千克,增产24.36%,是目前为止唯一同年通过国家长江流域三个生态区审定的油菜品种。
本项目深入研究了“中油杂11”亲本品质稳定性和气候适应性,建立了亲本保优、高质量繁殖技术和杂交种制种技术,建成了隔离条件良好的制种基地;针对稻—油茬口衔接不合理、群体角果数不足等限制产量提高的因素,通过周年温光肥水高效利用、优化播(栽)期,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深沟高厢排渍、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农艺措施的集成组装,建立了“中油杂11”产量高于200千克/亩的优化农艺栽培技术方案;通过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结合技术人员和种植户的培训,自2006年以来,建立“中油杂11”的示范基地10万亩以上,高产示范片26个,核心示范区最高产量超过250千克/亩,培训人员达3 000人次。本项目还建立了杂交种种子纯度监测和保障技术体系,采用SSR分子标记快速准确地检测杂交种的纯度,保证了“中油杂11”的高效安全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中油杂11”已在全国推广2 833万亩,总经济效益达20.78亿元。同时通过在相邻国家的试种试验,促成了“中油杂11”走出国门,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种子的油菜品种,共出口油菜种子12万千克,创汇71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