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标准化整理、共享与利用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农业科学果树研究所,农业科学柑橘研究所,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农业科学麻类研究所,农业科学郑州果树研究所,农业科学甘薯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江用文,熊兴平,刘凤之,王力荣,陈亮,陈成斌,江东,曾霞,张林,陈建华,张允刚,蔡青,杨勇,马瑞娟,胡红菊
- 起 止 时 间 :1999年11月—2008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项目针对中国无性繁殖作物野生资源、地方珍稀品种等加速消失,种质资源鉴定、整理、评价和利用缺乏科学、统一的方法标准,大量种质资源尚未进行标准化鉴定、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茶树、桑树、果树、薯类、水生蔬菜等54种无性繁殖作物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系统鉴定、标准化整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以及资源共享利用等研究。
收集到20 163份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发现了1个新种和4个新类型,新收集到32个作物229种(变种或杂种)和193份性状极为特异的种质资源,丰富了我国保存的无性繁殖作物物种多样性。通过资源的资源收集保存,使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其中,有22种作物的资源数量居世界首位。
建立完善了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描述、鉴定、评价、共享、利用标准体系。首次制定了樱桃、慈姑、百合、枸杞等15种作物的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完成了26 894份资源的系统鉴定,获得1 146 442个鉴定数据;完成了43 885份资源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了54种作物42 011份资源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特性数据2 422 082个,图像数据60 769个;制定了茶树等26种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发掘出1 573份具抗寒、抗病、抗旱、优质等优异性状的种质;研制出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系统,通过系统推动了我国无性繁殖作物信息与实物共享。
该项目显着提升了我国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效地支撑无性繁殖作物的基础研究。本项收集保存国内外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1.3万余份,使资源保存规模达到5.25万份,仅次于美国。本项目向国内1 921家相关单位提供急需的种质资源22 222份51 013份次,支撑了包括“973”计划、“863”计划等30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获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发表了论文765篇,出版专着117部。利用本项目提供的优异种质资源,共培育新品系、育种材料693个,育成新品种210个,上述育成品种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2.3亿多亩。建成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http://www.ziyuanpu.net.cn),累计向20余万人次提供了信息查询和数据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