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高效优质油菜“中油杂12”的选育与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7-22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李云昌,胡琼,梅德圣,李英德,徐育松,张毅,张春雷,马霓,王宇清,沈福生,陈遵东,程应德,赵启菊,李必钦
- 起 止 时 间 :2003年1月—2012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针对油菜单产较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高、生产效益低等突出问题,采用多亲本复合杂交和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等方法实现了多个优良性状在同一个杂交品种中的聚合,选育出高产、稳产、优质、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2”,于2005年通过湖北省审定,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主要创新点如下。
(1)创制了配合力强、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亲本系,组配出产量、抗性优势突出的杂交种“中油杂12”,具有如下优点:①丰产性好,稳产性强。湖北省区试中,平均亩产201.68千克,比对照“中双9号”增产15.03%,居第一位,是湖北省油菜区试首个两年平均亩产超过200千克的品种,20个试验点中18个点增产;国家长江中游区试中,平均亩产174.25千克,比对照 “中油杂2号”增产5.62%,是国家油菜区试中以杂交种中油杂2号为对照连续3年无品种审定后首个增产5%以上的品种,20个试验点中14个点比对照增产。②产油量高: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油量84.38千克,比对照“中双9号”增加14.83千克,增幅达21.32%;国家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3.7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9.07%。③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抗倒性较强,适宜机械化生产。
(2)研制出SRAP标记预测杂种优势技术,提高了育种效率。研究表明SRAP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二次、三次模拟曲线几乎重合,与产量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系数 (r=0.654*)显着高于SSR标记(r=0.423)。
(3)建立了“中油杂12”高产高效机械化栽培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通过研究其物质积累和营养元素吸收规律,确定了合理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方式;明确了“中油杂12”机械化收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2.0万~2.5万株,探明了在90%以上角果枇杷黄时为联合收获最佳时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行业标准,在提高单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4)构建了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建立了用SSR引物组合准确鉴定杂交种纯度技术,从亲本繁殖、杂交制种到种子纯度鉴定等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程,实现了种子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该品种在生产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06年以来,“中油杂12”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累计推广2756.5万亩,总经济效益23.4亿元;其中近3年推广1816.9万亩,获经济效益15.4亿元,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1)创制了配合力强、适于机械化生产的亲本系,组配出产量、抗性优势突出的杂交种“中油杂12”,具有如下优点:①丰产性好,稳产性强。湖北省区试中,平均亩产201.68千克,比对照“中双9号”增产15.03%,居第一位,是湖北省油菜区试首个两年平均亩产超过200千克的品种,20个试验点中18个点增产;国家长江中游区试中,平均亩产174.25千克,比对照 “中油杂2号”增产5.62%,是国家油菜区试中以杂交种中油杂2号为对照连续3年无品种审定后首个增产5%以上的品种,20个试验点中14个点比对照增产。②产油量高:湖北省区试平均亩产油量84.38千克,比对照“中双9号”增加14.83千克,增幅达21.32%;国家区试平均亩产油量73.71千克,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加9.07%。③株型紧凑、株高中等、抗倒性较强,适宜机械化生产。
(2)研制出SRAP标记预测杂种优势技术,提高了育种效率。研究表明SRAP标记估算的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二次、三次模拟曲线几乎重合,与产量杂种优势之间的相关系数 (r=0.654*)显着高于SSR标记(r=0.423)。
(3)建立了“中油杂12”高产高效机械化栽培模式,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通过研究其物质积累和营养元素吸收规律,确定了合理的肥料用量和施肥方式;明确了“中油杂12”机械化收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2.0万~2.5万株,探明了在90%以上角果枇杷黄时为联合收获最佳时期;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行业标准,在提高单产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4)构建了种子质量全程控制技术体系。建立了用SSR引物组合准确鉴定杂交种纯度技术,从亲本繁殖、杂交制种到种子纯度鉴定等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技术规程,实现了种子质量全程控制,保证该品种在生产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006年以来,“中油杂12”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累计推广2756.5万亩,总经济效益23.4亿元;其中近3年推广1816.9万亩,获经济效益15.4亿元,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