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研发与应用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7-22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
- 主要完成人员:朱德峰,陈惠哲,徐一成,张玉屏,李革,寿建尧
- 起 止 时 间 :2006年0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4年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成果围绕我国稻作技术转型及水稻传统毯苗机插技术存在问题,根据我国水稻生产特点,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获发明专利10项及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着作权2项;主编着作4部,发表论文67篇,拍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科教专题片1部。制订了钵形毯状秧苗机插秧盘行业标准。项目主要技术发明如下。
(1)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方法,实现了钵苗机插。创新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的机插新方法,设计钵形毯状秧盘,通过培育上毯下钵机插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实现钵苗机插,解决了传统毯苗机插存在的存在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2)研发了钵形毯状系列育秧盘、配套播种和机插机械装备及育秧基质,实现了机插秧配套装备创新,促进了机插技术升级。钵形毯状秧盘底部由一组纵横排列的倒四棱台形钵碗组成,利于根系盘结,培育的秧苗其上层连成毯状,下层分隔成钵形的特点,机插时按钵取秧准确,插苗均匀。研制了田间轨道精量播种装备和宽窄行插秧机等配套装备,提高了育秧和种植机械化水平。研发了机插育秧基质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应用。
(3)通过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建了“稀播壮秧、合理密度、精确施肥、节水灌溉、定量控苗、病虫草综合防治”为核心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精量定位按钵取秧机插,提高机插效果,秧苗断根率由传统毯状秧苗机插的36.6%下降到20.1%,漏秧率降低2.1%~4.8%,且插苗均匀,伤秧少,插后秧苗提早返青3~7天。技术应用比传统毯苗机插平均增产9.42%。技术连续4年(2011-2014年)列为我国水稻主推技术,在我国20多省市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年推广面积超2000多万亩,占全国水稻机插秧面积20%以上,在黑龙江农垦2300万亩水稻面积占90%左右,代替原来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2010-2013年在黑龙江、吉林、浙江等省推广3994.4万亩,增产稻谷143.3万吨,累计增效38.99亿元,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发明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新方法,实现了钵苗机插。创新了水稻毯苗与钵苗结合的机插新方法,设计钵形毯状秧盘,通过培育上毯下钵机插秧苗,利用普通插秧机实现钵苗机插,解决了传统毯苗机插存在的存在取秧不均、伤秧伤根严重、漏秧率高、插后返青慢等问题,实现机插高产高效。
(2)研发了钵形毯状系列育秧盘、配套播种和机插机械装备及育秧基质,实现了机插秧配套装备创新,促进了机插技术升级。钵形毯状秧盘底部由一组纵横排列的倒四棱台形钵碗组成,利于根系盘结,培育的秧苗其上层连成毯状,下层分隔成钵形的特点,机插时按钵取秧准确,插苗均匀。研制了田间轨道精量播种装备和宽窄行插秧机等配套装备,提高了育秧和种植机械化水平。研发了机插育秧基质系列产品,实现产业化生产应用。
(3)通过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创建了“稀播壮秧、合理密度、精确施肥、节水灌溉、定量控苗、病虫草综合防治”为核心的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精量定位按钵取秧机插,提高机插效果,秧苗断根率由传统毯状秧苗机插的36.6%下降到20.1%,漏秧率降低2.1%~4.8%,且插苗均匀,伤秧少,插后秧苗提早返青3~7天。技术应用比传统毯苗机插平均增产9.42%。技术连续4年(2011-2014年)列为我国水稻主推技术,在我国20多省市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年推广面积超2000多万亩,占全国水稻机插秧面积20%以上,在黑龙江农垦2300万亩水稻面积占90%左右,代替原来子盘育秧毯苗机插技术。2010-2013年在黑龙江、吉林、浙江等省推广3994.4万亩,增产稻谷143.3万吨,累计增效38.99亿元,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