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选育改良及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7-22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科学研究所,西北民族大学,玛曲县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合作市畜牧工作站
- 主要完成人员:阎萍,梁春年,郭宪,杨勤,裴杰,包鹏甲,曾玉峰,潘和平,褚 敏,石生光,丁学智,王宏博,卢建雄,喻传林,朱新书
- 起 止 时 间 :2006年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4年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属农业类畜牧兽医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及其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1)建立甘南牦牛核心群5群1058头,选育群30群4846头,扩繁群66群9756头,推广甘南牦牛种牛9100头,建立了甘南牦牛三级繁育技术体系。
(2)利用大通牦牛种牛及其细管冻精改良甘南当地牦牛,建立了甘南牦牛AI繁育技术体系,推广大通牦牛种牛2405头,冻精2.10万支。改良犊牛比当地犊牛生长速度快,各项产肉指标均提高10%以上,产毛绒量提高11.04%。
(3)通过对牦牛肉用性状、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辅助遗传标记研究,使选种技术实现由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的跨越,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牦牛基因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牦牛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ting 技术,对牦牛和犏牛 Dmrt7基因分析,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 Dmrt7 基因 mRNA 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5)制定《大通牦牛》《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2项,可规范牦牛选育和生产,提高牦牛群体质量,进行标准化选育和管理。
(6)优化牦牛生产模式,调整畜群结构,暖棚培育和季节性补饲,组装集成牦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1套,建成甘南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2个,繁育甘南牦牛3.14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近3年累计改良牦牛39.77万头。
项目以牦牛选育和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了以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营养调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功能基因挖掘等为主要内容的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开发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已成为牦牛主产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着、牧民实惠多、发展潜力大的畜牧业适用技术。成果应用近3年来,新增总产值2.089亿元,新增利润1.073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经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查新并经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据国际先进水平。
(1)建立甘南牦牛核心群5群1058头,选育群30群4846头,扩繁群66群9756头,推广甘南牦牛种牛9100头,建立了甘南牦牛三级繁育技术体系。
(2)利用大通牦牛种牛及其细管冻精改良甘南当地牦牛,建立了甘南牦牛AI繁育技术体系,推广大通牦牛种牛2405头,冻精2.10万支。改良犊牛比当地犊牛生长速度快,各项产肉指标均提高10%以上,产毛绒量提高11.04%。
(3)通过对牦牛肉用性状、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辅助遗传标记研究,使选种技术实现由表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的跨越,已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个牦牛基因序列GenBank登记号,为牦牛分子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4)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及 western blotting 技术,对牦牛和犏牛 Dmrt7基因分析,检测牦牛和犏牛睾丸 Dmrt7 基因 mRNA 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犏牛雄性不育的关系,为揭示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5)制定《大通牦牛》《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2项,可规范牦牛选育和生产,提高牦牛群体质量,进行标准化选育和管理。
(6)优化牦牛生产模式,调整畜群结构,暖棚培育和季节性补饲,组装集成牦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1套,建成甘南牦牛本品种选育基地2个,繁育甘南牦牛3.14万头,养殖示范基地3个,近3年累计改良牦牛39.77万头。
项目以牦牛选育和提质增效为目标,通过产学研联合,建立了以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营养调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功能基因挖掘等为主要内容的牦牛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开发综合配套技术体系,该技术已成为牦牛主产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着、牧民实惠多、发展潜力大的畜牧业适用技术。成果应用近3年来,新增总产值2.089亿元,新增利润1.073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研究经甘肃省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查新并经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在同类研究中据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