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核不育八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黑麦和硬粒小麦选育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纪风高,邓景扬,李思敏,刘友华,张有前,胡献祥,潘志良,促裕泉,吴洪恺,韩承虎
- 起 止 时 间 :1981年—1995年
- 获 奖 情 况 :1996年农业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1981年,在对太谷核不育小麦遗传鉴定进行再研究时发现太谷核不育小麦的Tal基因在小麦与黑麦的杂交后代中能正常表达。从而肯定了Tal基因在小麦远缘杂交方面的光明利用前景。
1981~1984年育成了含有Tal基因与kr基因的Tal中国春、Tal白蚰子麦、Tal蚂蚱麦和Tal欧柔等一批材料,在隔离区里通过自由授粉大量生产小麦与黑麦的杂交种子。经染色体加倍创造八倍体小黑麦初级品系。
1981~1985年对太谷核不育小麦与黑麦的杂交一代苗进行染色体加倍,使Tal基因人工条件下纯合,对含有Tal基因的小花药植株授以现存的八倍体小黑麦花粉,F1代全部为不育株,这些不育株再次授以八倍体小黑麦花粉,后代育与不育1:1分离,从而育成了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
1982~1986年,以太谷核不育小麦X六倍体小黑麦,杂种幼胚经离体培养成苗,每代选不育株用六倍体小黑麦回交。创造含有Tal基因的4D染色体附加系,利用单价染色体错联会、错分裂或断裂错接的可能性创造Tal基因易位系。
1984~1989年,对包含有Tal基因易位系的材料用4个六倍体小黑麦为父本,分株系,按系谱跟踪测交,最终育成了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
1986~1990年,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进一步育成了显性雄性不育硬粒小麦。将Tal基因的应用范围在小麦近缘种属间连续三次进行了扩大,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八倍体小黑麦、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和显性雄性不育硬粒小麦,都是国际上首例。它们都与太谷核不育小麦一样,雄性败育彻底、干净、利落、异交结实率高。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小麦育种中所能进行的单交、复交和轮回选择育种方法,在小黑麦和硬粒小麦育处中都可以开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