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高梁、大豆抗寒性评价、创新及其应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小麦、玉米、高梁、大豆抗寒性评价、创新及其应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梁研究所,黑龙江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 主要完成人员:赵玉田,梁博丈,李长文,杨立国,孙振东,刘方,张希臣,杨粤,曹文伯,孙树民,许崇香,李月华,薛淑敏,刘秀荣
  • 起  止  时  间 :1985年1月—199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1996年农业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该成果由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等7个单位历时7年完成。在建立健全不同作物在不同生态区鉴定网和区试网络的基础上,组织多学科、多部门协作攻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在综合国内外有关作物抗逆性鉴定原理与鉴定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点及优势,建立和完善了多种鉴定方法(田间多点异地联合鉴定,模拟逆境筛选和实验室测定)运用综合指标评价作物抗寒(冷)性的技术体系,为全面、确切地评价参试品种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数据资料。运用这套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在作物生长的几个关键时期对27420份87057份次小麦、玉米等四种作物进行了全面性的抗冷性评价,筛选出强抗寒品种(系)3387份,已将全部评价结果数据编汇成册并存入国家数据库。利用多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冷玉米自交系16份,配制出适应东北不同积温带种植玉米杂交品种9个,已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经济效益显着。筛选出高光效群体6个(穗位上11~20叶),转育出高光效稳定系50份,配制出苗头组合67份,已通过三年异地鉴定,高光效品系LH74×318,94年底通过品种审定,表现穗粒上叶片上冲,下部叶平展具有拦截太阳光能的能力,成为我国独有的进行高光效育种的珍贵的种质资源。由小麦远缘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强抗冻性(在人工模拟条件下,幼苗连续30天置于平均温度-22~24℃下正常成活,田间负总积温大于-1100℃)的冬小麦新品系196份;创造出目前世界上尚未见报导的既抗冻又耐盐(用矿化度8~10g/L咸水灌溉)新品系49个,已有9个抗冻、耐盐丰产新品系用于生产,并为育种、生产单位提供育种材料1187份,配制组合3.989份。其中有320个优良组合用于抗寒性遗传学研究和生化基础分析。至93年,14个小麦新品系和9个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470.9万亩,增产粮食和增加产值分别为3亿kg和16939万元。同时在作物抗逆性鉴定原理与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抗逆基因资源筛选技术(膜蛋白)的研究上有重要的突破和创新。发表研究论文48篇(其中英文8篇,一级刊物24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