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研究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研究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湖南省农业厅植保站,农业部全国植保总站,江苏农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胡国文,郭玉杰,李绍石,吴进才,梁帝允,唐健,唐灿辉,蒋金炜,杨金生,潘群威
  • 起  止  时  间 :1990年10月—1994年9月
  • 获  奖  情  况 :1996年农业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使用农药次数多和用药量大,不但增加了种田成本,亦为当前减少污染,保护天敌,抑制害虫再猖獗的首要问题,急待解决。
  采有系统分析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的技术路线,在调查农民的综防知识、行为和分析主要稻区水稻病虫的发展趋势和综合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时间、空间格局。表明中性昆虫在水稻生长前期,对害虫-天敌营养链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测定水稻分蘖期具有较强的补偿效应,这为减少稻田用药寻求到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出放宽水稻前期害虫的防治指标,“栽后30天不用或少用农药”的害虫治理的简化模式,经1993~1994年在浙江、湖南、贵州等不同稻区的多点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减少农药用量和用工,新增纯收益每亩为6.83元。示范面积45.5万亩,按缩值系数0.7计算,获得经济效益达212.53万元。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为44590万亩。其中早稻和一季稻面积30000万亩,按50%的面积适用本项技术,累计推广规模可达15000万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