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叶枝利用机理及其配套高产简化栽培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江苏省徐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西省临猗县农业新技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毛树春,李万九,别墅,张立桢,王阶祥,李景龙,胡政文,蔡淑玲,韩迎春,张秀如
- 起 止 时 间 :1995年1月—1998年1月
- 获 奖 情 况 :1998年农业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棉花生产物质和活劳动投入多,比较效益低,制约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组织科研和教学7个单位在南北两个主产棉区,采用统一设计方案进行联合试验研究与开发,圆满完成计划任务,在棉花叶枝利用的生物学机理和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经查新和鉴定,本研究具有创新性,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本项目研究揭示棉花叶枝出生与优势叶枝,叶枝生殖生长与器官建成规律,发现棉花留叶枝能显着提高现蕾开花结铃强度,是增结光热富裕期优质成铃的有效途径之一;14C示踪揭示叶枝叶对主茎光合产物有贡献,贡献率达30%,证实棉花叶枝可作为营养源之一加以利用;掌握留叶枝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提出叶枝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和生物学产量占总量适宜比例和控制阈值为30%~40%,明确留叶枝棉花增产主要是增加成铃数,叶枝成铃占总量适宜比例和控制阈值为25%~30%,留叶枝棉花整株铃重虽略有减轻,但对衣分率、早熟性和纤维品质无影响。首次提出合理利用叶枝是棉花高产省工节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确立棉花叶枝利用的关键技术是:(1)选用有优势叶枝的棉花品种;(2)合理密植,增枝减株,重点是放宽行距15%~20%;(3)科学利用叶枝,强调利用与改造并重,去弱势叶枝和叶枝适时打顶;(4)肥水耦合,重点是增加基肥比例10%,花铃期追肥提早5~7天;(5)看苗化调,重点是少控轻控。根据以上关键技术,结合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促早栽培措施,分区制定5套留叶枝棉花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和可操作的技术规程,在湘鄂皖苏豫5省11个优质棉基地县34.9万亩棉田应用,平均亩增产皮棉7.4公斤,共增产皮棉2611吨,取得年均经济效益943万元的良好效果。本成果适于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海平原肥水条件较好的1000万亩棉田应用,增产幅产可达到8%左右,省工节本增效每亩可达150元。其
技术原理丰富发展了棉花栽培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