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绵羊品种遗传距离研究及遗传资源数据库建立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郎侠,王彩莲,刘建,郭健,王联国,冯瑞林
- 起 止 时 间 :2007年7月—2009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1年农业科学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本项目采用微卫星分析技术,引用FAO推荐的标记引物对甘肃省6个地方绵羊品种,岷县黑裘皮羊、兰州大尾羊、滩羊、蒙古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及7个引进绵羊品种,小尾寒羊、澳洲美利奴、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特克赛尔、萨福克、德国美利奴,在15个微卫星座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品种间遗传距离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地方绵羊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较大。选用的15个微卫星座位都属于高度多态座位,可用于绵羊遗传多样性分析。13个绵羊品种的Nei氏遗传距离介于0.1116-0.2427之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介于0.0758-0.3878之间。通过聚类分析,13个绵羊品种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支:兰州大尾羊、滩羊、蒙古羊、小尾寒羊、藏羊、岷县黑裘皮羊;第二支:甘肃高山细毛羊、德国美利奴羊、澳洲美利奴羊;第三支:波德代羊、特克赛尔羊、萨福克羊和无角陶赛特羊。
同时,采用Web数据库语言,针对甘肃省绵羊品种或类群资源数据,按照品种名称、英文名、俗名、图片、产区环境、数量动态、外貌特征、生产性能、饲养方式、利用等分类,根据规定格式构建了包括研究单位介绍、专家介绍、甘肃省地方绵羊品种、遗传标记信息等十大模块的信息容量大、数据齐全、可全球共享甘肃省绵羊遗传资源信息专题数据库(http://my.gshow.net.cn)。
本项目为甘肃省绵羊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累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数据,通过遗传距离比较,为甘肃省地方绵羊品种和引进品种的杂交组合筛选及杂种优势预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为遗传资源信息化管理创造了一条迅速有效的新途径,开辟了新前景;为甘肃省地方绵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在甘肃省绵羊品种的保护和改良中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产生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