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区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评价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设计院,新疆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所
- 主要完成人员:刘桂香,苏和,杨景荣,邢旗,朱进忠,刘永利,李景平,马治华,李洁,何涛,蒋尤泉,庞立东,哈斯巴根,路艳峰,运向军
- 起 止 时 间 :2004年12月—2007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1年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项目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依托,采用遥感监测、地面调查及数学模型分析等综合研究手段,建立了荒漠草原植物和生态环境评价系统;提出了荒漠草原资源及其生态环境宏观监测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植被、景观、水分、土壤、气象、人畜活动等不同层面全面揭示荒漠草原的植物资源和环境状况和近20年的变化,为草地利用、改良和恢复以及草地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数据。成果主要创新点与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1)首次建立了荒漠草原资源与环境监测管理数据库系统,可对荒漠草原的植物资源进行单项和复合式检索,实现了荒漠草原植物资源与环境监测信息的数字化;研发了荒漠草原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可通过气象因素、植被状况、土壤因素及人畜数量等评价指标,对我国荒漠草原的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建立了荒漠草原植物资源属性字典库,首次为我国荒漠草原植物资源建立信息卡,每种植物包括26个主要属性信息。收集、整理和录入我国荒漠草原植物资源550多个种。
(3)首次研究制定了荒漠草原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荒漠草原环境质量现状及近20年的变化;并系统地对荒漠草原典型区域土壤理化特性,包括土壤腐殖质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紧实度等进行了全面研究,为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图像资料。
(4)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荒漠草原景观格局,揭示了我国荒漠草原景观现状和近20年的变化。
(5)基于MODIS数据分别建立了平原丘陵荒漠草原、沙地荒漠草原及山地荒漠草原生物量估测模型,并对多种植被指数和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筛选出最适合荒漠草原生物量估测的植被指数和数学模型,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较好的借鉴。
该成果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草地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及草地畜牧业的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可为各级生产部门的科学管理、规划、具体措施等直接提供服务;亦可为科研院所的科研和教学提供研究基地及技术指导,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