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油广适性油菜中油杂11的分子辅助选育和利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高含油广适性油菜中油杂11的分子辅助选育和利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李云昌,徐育松,李英德,胡琼,梅德圣,柳达,周枝乾,张冬晓,涂勇,肖建军,刘凤兰,张晓玲,李晓琴,余有桥,谢国强
  • 起  止  时  间 :1993年3月—2004年8月
  • 获  奖  情  况 :2008年农业科学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针对我国油菜生产中菜籽含油量和单位面积产油量偏低,导致油菜生产效益较低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实际问题,在充分明确优质油菜亲本材料及重要性状遗传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分子标记评估遗传距离并预测杂种优势,目标性状重组,聚合与互补潜力分析,采用杂交聚合育种技术,把高含油量作为重要目标性状,通过复合杂交,单株成对测交,高含油量定向选择,分子标记估算亲本遗传距离辅助预测杂种优势等方法,结合室内品质分析结果,克服了高产,优质和抗(耐)病的矛盾,选育出集高产,稳产,优质,抗(耐)病,广适性等多个优良性状于一身的杂交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1。该品种在国家2003—2004年长江上,中,下游区试中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0.35%,25.71%和11.97%,达极显着水平。其含油量高,在国家区试中,长江上游区为46.68%,长江中游为46.21%,比对照分别高出8.66个和6.48个百分点,是国家(长江上,中游)审定的首个含油量超过46%的油菜新品种。由于其显着的高产和高含油量特性,产油量表现也非常突出,两年区试(长江上,中,下游)平均产油量均居第一位,分别比对照增产29.41%,28.07%和20.94%。同时该品种还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的优势,在长江上,中,下游区试共计87个点次中,增产点次占86%以上,是首个同年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三大生态区审定的品种。其种籽中芥酸含量为0.265%,硫苷含量为18.80μmol/g,达国际领先的加拿大优质油菜标准。2004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长江上,中,下游)后,在湖北省和长江流域冬油菜土产区累计推广面积多于2 000万亩,创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该品种的应用推广在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油脂供给,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优质油菜产业化,提升油菜科研生产整体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