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抗虫、丰产天然彩色棉种质创新与利用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奖励» 院级奖成果

优质、抗虫、丰产天然彩色棉种质创新与利用

【字体: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杜雄明,孙君灵,周忠丽,潘兆娥,郭三堆,刘国强,刘传亮,贾银华,李桂青,石玉真,强爱娣,范术丽,庞保印,李鹏
  • 起  止  时  间 :1987年10月—2007年8月
  • 获  奖  情  况 :2009年农业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通过远缘杂交、突变体诱导、系统选育等常规育种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打破了天然彩色棉色泽与产量、品质的负相关,选育出了高产、色泽稳定、适宜机纺的棕絮1号、绿絮1号、棕263、棕128、棕3-944等16个天然彩色棉新品种(系),开创了我国现代彩色棉生产发展的先河,促成了我国首批彩色棉纺织品的加工和利用。育成了国际上第一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转BT基因抗虫彩色棉新品种中棉所51,以及棕B2K8、棕970818、绿G88、棕S9B12等10多个转BT基因抗虫彩色棉新种质。中棉所51、棕S9B12、棕970818的衣分从28%提高到36.0%—39.5%;棕S9B12的绒长为32.0毫米,比强度为33.5cN/tex,麦克隆值为4.3,达到了中长绒棉的标准;杂交棉棕970818的纤维品质接近长绒棉的标准;棕B2K8为深棕色,其皮棉产量达到了白色棉推广品种水平。上述材料的绒长、比强度比美国彩色棉分别提高了2.5—6.3毫米、5—10.2cN/tex。建立了“研究院所+企业+农户”的彩色棉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科研、生产、加工和市场营销一体化,推动了彩色棉产业的发展。在河南、河北、新疆、山东等地建立了彩色棉繁育和生产基地,累计种植彩色棉60多万亩,生产彩棉4.3万吨,节本增效2.03亿元。此外,转BT基因抗虫彩色棉的推广,增加产量3%—5%,减少农药用量60.0%—80.0%,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