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TL定位的籼稻高产育种技术体系
文章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4-04
-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庄杰云,郑康乐,林鸿宣,樊叶杨,沈圣泉,沈波,吴建利,夏英武,屠国庆,张克勤
- 起 止 时 间 :1992年1月—2006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07年农业科学科技成果二等奖
- 内 容 提 要 :
应用水稻籼籼交群体,构建分子连锁图,检测数量性状座位(qtl),研究水稻高产遗传机理和杂种优势遗传基础,探索分子育种途径。
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两个水稻籼籼交群体,在21个性状上分别检测到78和55个 QTL,并分析了 QTL在不同环境下的检测稳定性,提出了 QTL研究应综合考虑相关性状、检测重要区间的观点,进而总结了水稻产量性状QTL的5个基本特点,提出了将 qtl研究与水稻高产育种相结合的两条技术途径,应用我国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和协优46的衍生群体,开展qtl分析和育种尝试。在这些研究中,还提出亚群体分析法,并应用于研究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发现基于特殊杂合型背景的超显性效应是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分析了基因型∂基因型互作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提出了主效应QTL和上位性QTL是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下不同表现方式的观点。
发表论文22篇(SCI期刊4篇、国内核心期刊18篇),SCI他引106次,国内他引228次;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已提供给多个研究组,并提交水稻所种质库,供同行应用。
20世纪90年代初应用两个水稻籼籼交群体,在21个性状上分别检测到78和55个 QTL,并分析了 QTL在不同环境下的检测稳定性,提出了 QTL研究应综合考虑相关性状、检测重要区间的观点,进而总结了水稻产量性状QTL的5个基本特点,提出了将 qtl研究与水稻高产育种相结合的两条技术途径,应用我国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10号和协优46的衍生群体,开展qtl分析和育种尝试。在这些研究中,还提出亚群体分析法,并应用于研究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理,发现基于特殊杂合型背景的超显性效应是水稻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分析了基因型∂基因型互作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提出了主效应QTL和上位性QTL是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下不同表现方式的观点。
发表论文22篇(SCI期刊4篇、国内核心期刊18篇),SCI他引106次,国内他引228次;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已提供给多个研究组,并提交水稻所种质库,供同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