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中国水稻研究所; 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员:周 卫, 李双来, 徐芳森, 吴良欢, 杨少海, 秦鱼生, 何 艳, 张玉屏, 余喜初, 李录久, 梁国庆, 王秀斌, 孙静文, 林新坚, 蔡红梅
- 起 止 时 间 :2008.1-2014.12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农业科学杰出科技创新奖
- 内 容 提 要 :
我国南方水稻土植稻面积占全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2%,其中低产水稻土约占1/3,制约了水稻增产潜力。南方低产水稻土主要有“瘦、板、烂、酸、冷”等低产障碍,相对应的五种主要低产类型为有机质缺乏、熟化度低的黄泥田,砂多板结、耕层浅薄的白土,深水久灌、还原物质毒害的潜育化水稻土,酸度强、毒性高的反酸田/酸性田,水多渍害、土温低的冷泥田等。近三十年来,主要采取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低产水稻土,但对不同低产类型这一改良措施的针对性不强,未能从根本上破解低产难题。本成果以黄泥田、白土、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冷泥田等南方五大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破解低产障碍为目标,在对低产水稻土资源及质量评价基础上,针对不同低产类型研发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及产品,构建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配套技术模式,大幅度提高低产水稻土的肥力水平、产量与综合效益,全面构建了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的整体技术能力,创造有利于高产、稳产的“沃土”。本成果有以下创新。
(1)阐明了我国南方低产水稻土资源状况及养分特征,研究提出低产水稻土质量评价新方法,首次建立了涵盖土壤生物肥力指标(微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等)的水稻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低产水稻土改良与产量提升决策咨询系统。
(2)研发了黄泥田有机熟化、白土厚沃耕层、潜育化水稻土排水氧化、反酸田和酸性田酸性消减及冷泥田厢垄除障等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并揭示了这些技术消减“瘦、板、烂、酸、冷”障碍因素的作用机理。
(3)研创了用于低产水稻土改良的高效秸秆腐熟菌剂、精制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生物碳基改良剂、反酸田碱渣类改良剂、潜育化水稻土消潜剂以及水稻专用肥等新型产品。
(4)集成了土壤改良、高效施肥、水分管理、适宜品种选择、高产栽培等技术,形成了黄泥田、白土、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酸性田及冷泥田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