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面源氮磷流失监测及减排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主要完成单位: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环境监测站,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要完成人员:任天志、刘宏斌、方 放、张继宗、习 斌、陈安强、罗春燕、张敬锁、李晓华、周 洁、潘 枭、浦碧雯、黄 翀、欧计寅、阳路芳、
- 起 止 时 间 :2001年01月—2013年12月
- 获 奖 情 况 :2015年农业科学科学技术成果奖
- 内 容 提 要 :
农田面源氮磷流失引起的水环境污染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但因缺乏全国尺度的核算方法、规范可行的监测技术和长期系统的科学监测,一直难以准确把握我国农田面源污染底数与流失规律,也难以提出针对性减排策略。项目历经十三年努力,创建了集监测、减排于一体的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平台,积累了我国唯一的国家尺度的面源污染数据资源,在检测方法、流失规律和减排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创建了农田面源氮磷流失核算方法与检测技术体系。首次建立了以分区分类为指导、以种植模式为单元的全国农田面源氮磷流失核算方法,自主研发了农田氮磷流失监测技术体系并制定了6项技术规范,构建了以北京为核心、覆盖全国31个省得农田面源氮磷流失监测网络平台并实现了同步联网观测,成为世界首个国家尺度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推动了我国农田面源污染研究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了全国科研队伍的发展。
基本查清了全国农田面源氮磷流失底数与规律,对我国农田面源污染有了全新的认识。全国农田氮、磷年均流失量分别为176.8万吨和11.6万吨,流失强度为17.0 kg N/hm2和1.11 kg P/hm2,仅占当年氮、磷施肥量的4.92%和1.10%,远低于以往估测值;黄淮海平原等高度集约化农区是我国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粮田污染较轻,稻田甚至对周边水体有净化功能;菜田污染突出,以占全国8%的农田面积贡献了全国24%和21%的氮、磷流失量;面源污染的本底效应突出,仅三分之一源于当年施肥;同一模式不同监测点、同一检测点不同年际间差异明显,证实了全国同步联网、长期监测至关重要。部分成果已有国务院、农业部对外发布。
揭示了北京平原农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成因。北京平原农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5.74 mg L-1,超标21.0%;地下水位越浅,硝酸盐污染越严重;过量灌溉施肥尤为突出的集约化菜区污染最重。农田氮磷流失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
提出了“节水治标、控肥治本,节水控肥、标本兼治”的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新理念。揭示了各项农艺措施的减排效果和作用机制,创建了农田面源污染最佳农艺减排技术体系,全国累计推广1.8亿亩,节约氮、磷化肥59.6万吨和54.5万吨,减少氮、磷流失69066吨和2736吨。其中北京推广210万亩,减少氮流失3441吨,节水1.5亿立方米。
研究所获授权专利17项,软着17项,技术规范7项,培训127万人次。成果对提升全国面源污染防治能力,推动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