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书写青春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人物» 科技人物

在奋斗中书写青春

【字体:

    【个人简介】
    杨殿林,男,汉族,1965年2月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农业研究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常务副主任兼技术负责人,天津市农田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研究。研发了典型农区循环高效、城郊区种养耦合和牧区生态草业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建立了全国生态农业数据库和农业湿地资源数据库,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3项。制定国家标准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及软件着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农业科学优秀共产党员(2008~2009)、天津农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6)、内蒙古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999)、内蒙古青年科技标兵(1996)、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1995)、内蒙古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1995)等荣誉。


(左四为杨殿林)

    杨殿林同志三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处处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奉献。

从基层起步 在拼搏中发展

    杨殿林同志1984年参加工作,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工作了19个年头。他的科研工作从基层起步,熟悉基层工作的人都知道,基层的科研工作尽管比较艰苦,但工作却是扎实的,是扎根生产实际的。工作中他亲自带领科研人员,冬战严寒,夏冒酷暑,长年累月的积累,收获了5个主要草原类型长达30年的逐月定位监测数据。可以说每笔数据都曾记录了他的付出,杨殿林同志也因此也一次又一次获得了与付出相应的成果、荣誉和信任。更主要的是,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从事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培养了他以工作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团队精神;在基层领导岗位工作多年,锻炼了他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大局意识。他坚信,一个人只要认真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一定会克服前进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他凭着从不气馁,坚忍不拔的干劲,实现了从基层科研工作者到硕士、博士学历的跨跃。曾荣获内蒙古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999)、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1995)、内蒙古青年科技标兵(1996)、内蒙古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1995)和呼伦贝尔十杰青年(1997)等荣誉。

创新实干,牢记使命不懈怠

    2003年4月,杨殿林被我所引进,聘为院农业生态学三级岗位人才和生态农业研究室主任。他在内蒙古工作了近二十年,是在人生开始步入收获季节的时候,放弃了曾经用真诚与汗水奠定的基础、荣誉和光环。他决心为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头再来。好心人劝他说,这是在与自己挑战。是呀,当所有的“积累”需要从“零”开始,当困难像火山爆发一样涌来的时候,已进不惑之年的他感到了沉重,面对从没有过的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迎着困难,并对自己科研水平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心血和汗水努力地开拓着新局面。时光荏苒,杨殿林到环保所工作12年了,在所领导的关怀下,创建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科研团队,主持筹建了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院武清转基因生物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和天津市农田生态与环境修复技术工程中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课题、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和农业部948项目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了养分管理、农艺措施、利用方式和气候变化等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影响与机制;研发了典型农区循环高效、城郊区种养耦合和牧区生态草业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建立了全国生态农业数据库和湿地农业数据库。一些研究成果被农业部相关技术指导文件和标准采用,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EI论文10篇,2篇论文获 "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着作4部。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3项,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星火科技三等奖1项。获发明专利4项、国家标准7项,软件着作权2项。
    一个又一个以科研为伴的日子,构筑了他苦、辣、酸、甜的生活。女儿出生7天,他便丢下妻子开始了野外科学监测;为及时申报野外监测台站,他回到了家乡,竟没有时间去看看年迈的母亲和亲人;母亲病危,他因工作需要,返回了单位;平时他几乎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照顾;更没有时间照顾即将高考的女儿,没有……,家庭的重担全落在爱人的身上。成绩的背后,谁也数不清有多少天他带领团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们在农村牧区餐风饮露、披星戴月,数不清身上曾被农作物划过多少伤,被蚊虫叮咬过多少包,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在加班加点,数不清洒下多少汗滴和泪水。他常常和团队同事们讲,一个团队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认真遵守科研规律,要缩小差距,没有只争朝夕精神是不行的,“人之差别在业余”,如果一周加1天班,一年就等于比别人多了近2个月的工作时间。如果一周加班2天,一年就等于多了100天,机遇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他不知疲倦,以身作则,经常早上班晚下班,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周六周日甚至元旦、春节都在忙碌。“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人师表,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杨殿林要求用规章制度,来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他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制度,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干扰。在工作中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保证政令畅通。作为部门负责人和第二党支部书记,常常告诫自己,作为中层干部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同志,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对得起共产党员的称号,要对得起和自己一道工作的同志。做到对事业、对同志忠诚负责。
    他十分珍惜同事感情,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聚人”。凡事从小处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工作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别人干的,自己一定要带头去干。他对学生关爱有加,他也要求各位导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及时疏导学生在思想和学业上的各种困惑。记得曾有一个学生患有轻度抑郁,杨老师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找他谈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消除抑郁情绪,顺利完成学业。他指导的研究生有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获校级优秀论文。他更关心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经常帮助他们屡清思路,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科研的实践中他与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手足情,与研究生们结下深厚的师生情。创建了“真诚、责任、包容”的团队文化。
    他勇于担当肩上的每一份责任,主动配合所领导工作,顾大局、想大事、谋发展。他发扬民主,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群策群力,在研究室里形成一种向心力。当一些同志思想出现波动,他总能与他们促膝谈心、循循善诱。对有困难或身体不适的同志和研究生,他通过不同方式支持和帮助。他在研究室内部积极倡导学习精神和奉献精神,强化全局观念和团结协作意识,重视发挥每一个人员的长处和潜能,不断增强研究室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凝聚力,营造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他以提升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为己任,团结同志,讲原则、讲正气,聚合力,促发展,重视发挥每一个团队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培养和增强团队成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凝聚力,创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十年来,第二党支部先后发展党员20余人,有许多已成长为科研骨干,其中1名年轻博士入选2012年度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他在团队建立的研究生实验记录档案管理制度,得到院研究生院重视,在全院推广。近十年来,共培养和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8人。2008-2011年度生态农业研究室荣获院“青年文明号”,2011年第二党支部荣获“天津市农业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2013年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研究室呈现人心凝聚,朝气蓬勃,事业发展,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成为一支团结奋进、勇于奉献、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他本人先后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2)、天津农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06)和院优秀共产党员(2008-2009)等项荣誉。
    面向未来,他信心百倍,决心在新的征途中,团结协作,承前启后,发挥优势,在科研实践和新农村建设中迈出新步伐、创造新成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