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业稳产优产的灌溉“小水滴”
【个人简介】
冯俊杰,男,1976年12月生于新郑市, 1999年沈阳农业大学农田水利专业本科毕业,进入农业科学农田灌溉研究所工作。2014年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先后加入了微灌学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水利学会等学术团体,并担任灌区协会微灌分会理事、多个农业期刊审稿专家,还积极参加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成果推介会等社会服务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灌溉所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骨干,副研究员。
工作16年以来,冯俊杰一直从事农业节水技术理论研究、灌溉设备研制和灌溉工程规划等工作,已培养成爱岗敬业、认真学习、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工作态度、科研精神和生活习惯,还多次请教离退休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和探讨,以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壮大研究团队实力。通过持续的科学研究,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共鉴定科研成果7项,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省部级、地市级等各项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申请专利26项,现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主编着作1部。2011年获“新乡市十大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求真务实 专心投入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冯俊杰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和科技部成果转化以及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和子课题,分别对滴灌系统、灌溉水过滤和反冲洗、灌水器流量调节和抗堵塞等技术理论、节水机理等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室内外试验分析,研制了移动过滤器组、水压驱动三向阀、自动控制器、自适应滴头、流量调节器和快速联接管件等12种关键产品,有效地提高了设备重复利用率、降低灌溉系统的整体投资成本,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多数农民普遍认为配套节水灌溉系统属于“贵族农业投资”的陈旧思想意识。
由于他出生于农村,小时候经常跟着父母到农田劳动,特别是赶上天旱雨少时,也多次帮助家人一起拉柴油机、水泵和输水软管到农田安装铺设,并采用简单、粗放、费水的大水漫灌方式实施抗旱,常有脚踩水、腿陷泥、衣服湿和体力乏的劳动境况,亲身体会到浇地的艰难付出与劳累,于是早在心中产生了“能否改变这种浇地模式”的想法,并想做灌溉“小水滴”,实时发挥农业抗旱的功效。由于从小的志向,冯俊杰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农田水利专业,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工作后更坚定信念,继续努力学习、查阅资料、收集样品,进一步了解的国内外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求真务实、专心执着地投入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制,当看起新型灌溉产品时,会仔细研究其结构、功能,并向有经验的专家问个究竟。
研究离不开实地调研,冯俊杰多次开展全国各区域的实地调研,特别是在对新疆、宁夏和甘肃等西北地区,一次就连续出差二十余天、奔赴了8个试验点,回到单位后,他顾不上陪伴家人,又针对调研获得农田灌溉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进行探讨,并以坚持科学、顺应实际、全力创新的研究理念,专门设计试验,再利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直到结果得以对比和验证。平常工作中,遇到看似平常的学术分歧时,冯俊杰就和课题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相互间会为表达各自意见的合理或检验结果的正确而争辩;有时也会为改进研究方案、优化解决措施而日思夜想,一旦有突发灵感和对策,会立马中断当前事项,开始拿笔纸记录或亲自到实验室具体操作执行。对于测试的试验数据不稳定时,他就认真查找原因,从材料选型、试验布置和仪器精度等环节严格把关,再耗费很多看似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而重新布置试验,也有些样品供货厂家都不愿意继续配合,但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的多次测试,力求试验数据的准确、真实和研究成果的可靠、可信。
冯俊杰的礼拜天和平时上班时间类似,大多时间处在办公室、试验室和家里的“三点一线”区域,因工作区与生活区较近,晚上散步回来也总到办公室,要么整理当天的试验研究情况,要么准备第二天的实施计划。当看见学生偶尔在电脑上网游玩放松时,他总是提醒学生说“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科研氛围,才会专心投入研究”。他工作勤奋踏实、认真细心、长期坚持的精神,感染着研究小组成员具有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并专心、静心地持续从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和试验。
默默奉献 积极参与社会服务
针对近几年来频繁遭受的农业春旱、冬旱等,冯俊杰带领团队成员顶烈日、战酷热、冒严寒到长期缺水干旱的西部地区和季节性短期缺水的南方地区,深入田间与农户沟通、交流,并推广实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农业抗旱用轻型成套滴灌系统机具”科研成果。该成果获2013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二等奖,较好适应了当前我国农村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的农业种植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实施常规补水灌溉和应急抗旱,极大地推动了实用型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实现农业的稳产优产,为农村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另外,受农业部指派和合作单位委托,作为农田灌溉专家多次赴国内、国外进行农业灌排技术的免费服务,并深入用户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讲解、宣传与推广,亲自指导和示范成果技术的操作方法,充分发挥灌溉“小水滴”的平凡角色和功效,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真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实现科技助推农业、服务社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