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特种动物小产业 誓做顶天立地特研人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技人物» 科研团队

引领特种动物小产业 誓做顶天立地特研人

【字体:
    【团队简介】
   
 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团队现有固定在职科研人员17人,硕博士研究生9名,团队平均年龄35岁。以特种动物(貂、狐、貉、梅花鹿、马鹿及珍禽等)营养需要与饲料评价、特种动物微生态营养调控、特种动物分子营养与代谢调控、特种动物健康养殖与动物福利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近5年来,团队累计发表论文170篇,其中SCI收录2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新产品6个。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科技部星火科技优秀奖等奖项。
    团队首席专家李光玉研究员近3年分别被评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14年荣获吉林省青年科技奖。


扎根基地,勤勤恳恳为科研献身
    我国特种动物养殖业起步较晚,在我国仅有60多年的养殖历史,20世纪50年代,毛皮动物水貂、蓝狐等在中国传统故事中充满无比神秘色彩的“神兽”漂洋过海,安家落户在中国的东北,地处北国春城长春远郊的特产研究所,特研人开启了在特种动物驯养繁殖及疾病防治等领域新的篇章。近年来针对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行业存在的饲养标准缺乏、营养物质利用率低下,新饲料资源开发不足,动物福利研究欠缺,特种动物特异性特点研究不足等问题,团队成员驻扎于生产前线,奔波于实验室和基地之间。跟踪记录各个生理时期的习性特点,创新着不同阶段的管理技术要点,开展了一系列营养需要量及饲料评价与科学配制等方面的研究。毛皮动物的繁殖配种期往往恰逢农历春节,为了能够及时获得一手数据,团队科研人员舍弃了回家团圆的机会,甚至在除夕仍然坚守在实验站,很多时候大雪封住了道路,他们就每天往返步行近2小时的山路去养殖基地,斗转星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养殖工人同吃同住、起早贪黑,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基础,发现并提出了解决行业内瓶颈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团队2009年承担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经过5年的系统研究,制定了水貂、蓝狐及银狐不同生理时期的营养素推荐量,填补了我国特种养殖业的技术空白,其科研成果分别于2013年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3年农业科学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推动了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健康迅猛发展,相关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了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提高了产仔成活率13.6%,为毛皮动物养殖行业占据国际市场做出了卓越贡献。
心系产业,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
    团队秉承立足科研,回报社会,为实现特种动物产业的兴旺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宗旨,近5年来为全国多个特种动物饲养企业及养殖户提供社会化公益服务,累计检测各类饲料样本达2万多份;根据营养需求和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为养殖户节约饲料成本达亿元,在广大养殖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毛皮动物养殖户亲切地称他们为“左家特研人”。2010年吉林省白山市一名养殖户饲养的1000多只种貂到了产仔季节却迟迟不产仔,如不及时调整挽回局面,当年度损失将达100多万元,情急之下,他慕名找到特产所,首席放下手中的工作,刻不容缓带领小组奔赴到300公里以外的白山,走进养殖场区,现场排查各个环节,最终在饲料原料中发现了问题,饲料原料玉米存在发霉现象,并且在繁殖期添加了含激素过高的“蛋包”等原料,引起水貂流产,经过科研人员一系列细致耐心的指导,场区及时更换了原料,调整了饲料配方,当年度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为了避免再一次由于缺乏养殖常识造成经济损失,团队人员赶回研究所连夜加班将养殖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可能会遇到的误区整理成册,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全国十余场次的知识讲座,免费发放养殖知识手册2000余份,培训养殖户3000多人次。201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某毛皮动物养殖场种貂800只仅产仔600只,每窝平均产仔不足1只,场区濒临破产,在紧要关头,养殖场负责人抱着一丝希望找到了研究所,团队毫不犹豫派驻了2名博士进入山区,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话信号也时断时续的大山深处,我们的2名博士克服种种困难,一待就是15天,彻底找出了动物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场区毛皮动物体内感染严重的附红细胞体寄生虫,有备而来的博士们对症下药启用治疗疗程,用了半个月时间将这个奄奄一息的养殖企业重新燃起来勃勃生机,满怀欣喜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准备配种期。
顶天立地,兢兢业业攀登科研高峰
    团队成员越来越意识到,传统营养理论知识指导了生产实践,产生了经济效益,但是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要解决产业根本性技术壁垒,仅仅靠传统营养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产业对科技的需求。团队成员在首席专家李光玉研究员带领下,紧跟科研发展前沿,将组织细胞学、宏基因组学、微生态学引入毛皮动物研究领域。在毛皮动物特异性微生物研究方面,分离筛选到独特的貂源乳酸菌,在提高毛皮动物免疫机能、促进代谢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该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使水貂绿色添加剂研究研制迈上了新台阶。此外,该团队科研人员在鹿类动物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类及性能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初步查明梅花鹿、矮鹿瘤胃内不同微生物种类,揭示其特异性,并与奶牛、绵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研究结果在BMC Microbiology、 Microbial Ecology、 PLOS ONE等杂志发表,对于提高草食类特种动物产业,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2014年团队发表SCI论文再创佳绩,总计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其中院选4篇,实现了特产所历年最高水平。团队内有这样的一群人,白天你看到他穿梭忙碌于养殖基地与各个实验室之间,夜晚你看到他仍然在计算机前分析整理数据,凭着这份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把我国特种动物研究引领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组建团队最初的铿锵三人行,到引领特种养殖的专业智囊团,他们用10年时间实现了华丽的转身,跻身于特种动物营养领域的前沿。他们用汗水和执着坚守在养殖第一线,春来秋往伴随着动物生产周期奔波往返于生产基地和实验室,攀登特种动物领域的科技高峰;他们用智慧、敏锐的洞察力和无尽的学习热情,创造着特种动物领域的高精尖;他们就是农业科学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一支朝气蓬勃、奋勇向前、极富正能量的年轻队伍。

TOP